新华网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古人也爱“跨境交易”,看看都买了啥?-新华网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古人也爱“跨境交易”,看看都买了啥?

2023-05-18 12:00:00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

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

器以载道

瓷器、丝绸、茶叶等所凝聚的中华文化和艺术

影响了亚非欧国家的诸多领域

而从异域远道而来的物品

也曾装点过当时人们的生活

国际博物馆日

跟着博物馆里的这些丝路文物

去感受融进古人生活里的“中西合璧”

追寻古代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轨迹

宋 香料 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根据已有考古发现

最迟在汉代

香料就随着海外贸易进入福建

在宋代,我国每年从海外进口大量香料和药材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料之路”

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古船上

数量最多的货品就是香料和药材

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

元末明初时

僧人释宗泐在诗中写道

“泉南佛国天下少,满城香气楠檀绕。”

楠、檀均是从南洋进口的香料木

南朝 青釉博山炉 藏于福建博物院

福建气候湿润

早期香料难以保存

幸而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不少香具

道家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名叫博山

汉武帝派人按照博山的景象制作了特殊的香炉

炉盖上一个个齿尖状突起

像层层叠叠的山峦

就是大名鼎鼎的博山炉

福建南朝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出现博山炉

这件南朝青釉博山炉

炉盖和炉身都是半球形

炉身下有一个空心柱与底盘相连

炉盖顶饰一攒尖式葫芦状钮

钮周围镂空四个圆孔作为出烟孔

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

烟气从山形上散出

幽香缕缕,缥缈玄妙,极有意境

五代 铜鎏金狮钮熏炉 藏于福建博物院

熏炉是一种焚香用具

主要用来熏衣染被、净化环境及祭祀鬼神

这件铜鎏金狮钮熏炉

是五代时期闽王王延翰为父亲王审知祈福而铸造的

由盖、身两部分组成

通体鎏金

盖顶蹲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狮子

狮口微微张开

狮身中空,与炉身内部相连

便于烟香外熏

炉身上刻有文字

记录了这件熏炉的铸造时间、缘由和用途

是五代时期福建有铭文铜器的孤品

福建各个遗址出土的香具见证了福建香料贸易的发展

和当时雅致的用香文化

古人在袅娜升腾的香氲间礼佛、听琴、赏花、品茶、挥毫

余香千年

五代 孔雀蓝釉陶瓶 藏于福建博物院

在福州五代闽国国王王延钧妻子刘华的墓葬中

人们发现了三件罕见的孔雀蓝釉陶瓶

陶瓶器型、纹饰和釉色都很特别

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

类似器物在伊朗、伊拉克等多地都有发现

专家推测它应该是9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

作为香水、葡萄酒等液体类商品的储运器

通过泉州港或福州港流传到福建

这些舶来品来到福建后

又有了别的用途

刘华墓中的孔雀蓝釉陶瓶

可能是用来盛油点灯的

在古代葬俗中称为“长明灯”

孔雀蓝釉陶瓶的出土

进一步印证了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目前这三件孔雀蓝釉陶瓶

一件在国家博物馆

一件在福建博物院

另一件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宋 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 藏于福州市博物馆

在福州市博物馆

也有一抹让人惊叹的孔雀蓝

就是这件宋朝料器的登峰之作

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

在古代,玻璃属于奢侈品

在玻璃中添加蓝色颜料并加工制作出蓝料器皿

那更是顶级奢华

因为蓝色颜料提取自进口的天然矿石

极为难得

这件文物

以珍贵的玻璃原料为材质

融合在古代比黄金还贵的蓝色颜料

制作工艺复杂

堪称古代的高科技产品

不仅展现了宋代繁盛的经济文化面貌

也反映了当时发达的海外贸易

上:宋 德化窑白釉军持;下:明 漳州窑酱釉堆白花军持 均藏于福建博物院

除了色彩

中国古代器物的造型、纹饰等

也沉淀了许多来自异域的文化元素

军持是印度语的译音

意思是“水瓶”

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

用以饮水或净手

是中国古代陶瓷中常见的具有异域文化风格的一类器物

考古发现

军持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

盛行于宋元

宋代陆游在诗中写道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

各时期的军持造型有明显不同

南宋至元代

福建德化、磁灶等窑场烧制大量外销到东南亚地区的军持

这类军持成为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徒乃至当地普通民众的日常水器

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典型物证

唐 鎏金摩羯纹多曲银碗 藏于厦门市博物馆

这件银碗内壁有四层鎏金纹饰

最内层锤揲出两相嬉戏的摩羯图案

两摩羯首尾相接

以两组凸起的如意云纹相隔

一般认为摩羯纹是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银碗上的摩羯保持了长鼻内卷、睁圆眼、张口露齿的印度原生形象

而摩羯展开的双翅和头顶上的分叉角

表明它已被赋予更多的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本土“鱼”“龙”文化的融入

是摩羯中国化的体现

明 漳州窑绿彩阿拉伯文字纹盘 藏于漳州市博物馆

在明清两代

阿拉伯文装饰已成为瓷器上的常见图案

盘上的阿拉伯文字纹饰内容

经专家考证为《古兰经》中的警句与真言

元 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 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这块元代的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

碑面浮雕一位以佛像之姿趺坐的男性天使

双手合捧莲花十字架

身披蒙元时期贵族妇女流行的云肩

肩后展开的羽翼后有中国飞天常见的飘带

趺坐于中国传统的朵云纹样中

中西多种文化元素融合

可见当时基督教在泉州已经本土化

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

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

但在宋元时期的泉州很常见

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孕育的成果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画卷里

先人们追逐着翻涌的浪花

将足迹迈向无尽的远方

这样的旅程跨越万里

在器物的传承中

绵延至今

 

策划:万方

执行策划:程立葳 袁晗

文案:刘丰 别培辉

海报设计:袁羽

鸣谢: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福州市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

指导专家: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丁清华

新华网新闻中心、新华网福建频道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郑云彩 连雨欣]
0100701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