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小的种子,关乎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肉案子”“果盘子”。
近年来,福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种业振兴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设立专项资金,持续实施四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
2021年以来,全省共育成农业新品种85个,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超98%。“福建芯”种子,正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带来“芯”希望、注入“芯”动能。
激活种业振兴“源动力”
在位于福州南郊的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连坂基地内,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水稻——漳浦野生稻。与常见的栽培稻不同,其叶片狭长,植株呈半匍匐状,穗粒极易脱落。它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育种专家眼中的宝贝。
19日,2023年全国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现场展示与学术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的水稻育种专家走进连坂,近距离领略漳浦野生稻的风采。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说,野生稻在上万年的驯化栽培过程中,丢失了大量基因。其中不乏抗逆、抗虫、耐寒等优异基因资源。
1982年,福建首次在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田间发现了漳浦野生稻,填补了我省野生稻资源空白。40多年间,福建通过原生境保护、异位保存等方式,精心呵护这不可多得的资源,同时利用现代分子技术,不断破解其遗传密码,挖掘其优异基因,应用于水稻遗传改良。
种业振兴,种质资源是源头活水。谁掌握了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种业的话语权。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世代延续的农耕历史,孕育了不可多得的农业多样性资源。今年3月,福建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验收。这场始于2017年的大普查,共收集农业种质资源4377份。
在绿野寻“种”中,一批古老、珍稀、特有、名优农作物地方品种及其野外“亲戚”,被一一打捞,进一步壮大了福建农业“基因库”。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名单。在普查中发现的尤溪老树金柑榜上有名。一般而言,柑橘类果树寿命只有三四十年。但该母树树龄超过150年。几十年来,尤溪种植的金柑树,嫁接枝条皆来自当地3株树龄超过150年的“老祖宗”。
摸清“家底”仅仅是第一步。只有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种质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种业振兴的“源动力”。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为首批72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授牌,其中包括福建的3个资源圃——国家龙眼枇杷种质资源圃(福州)、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福州)、国家闽台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漳州)。
“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是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共享利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省种子总站站长赵杰樑说,全省已建有12个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和30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在农作物方面,全省共保存种质资源约5.7万份。今年,还启动建设福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保存能力可达50万份以上,覆盖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等各类农业种质资源。
近年来,福建还组织实施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果树、蔬菜、茶树等11个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项目,鉴定评价了一批种质资源,并筛选出一批可利用中间材料和特异性种质资源。
打造现代农业“福建芯”
在福州,有“三日不见青,两眼冒金星”之说。这里的“青”,指的就是青梗菜等绿叶菜。但青梗菜生产曾饱受“秋淡”困扰。
过去,菜农种的是常规种。这些品种不耐热、不耐湿。因此,每年7月到9月是福州青梗菜的空档期。20世纪90年代,日本杂交品种凭借耐热耐湿、高产等优势,迅速占领国内青梗菜用种市场。
如何改变种源受制于人的局面?
2001年,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企业中率先投身青梗菜育种研发。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也相继成立课题组。在协同攻关中,产学研深度融合,迸发出种业创新的强大合力。
很快,一批优质高抗性青梗菜新品种相继问世,并逐渐取代进口品种。目前,福建企业年繁育青梗菜杂交种子50多万公斤,全国市场占有率约30%。
眼下,福建正牵头组织实施新一轮国家青梗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着力推进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力求在品质提升、抗病抗逆和区域特色等育种方向取得新突破。
种业是农业“芯片”。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农业“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多年发展,国产种子逐渐实现当家作主。但在一些领域,我国种业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在国产种子与洋种子“掰手腕”过程中,福建育种家勇闯科研“无人区”,打破进口依赖,为锻造种业“中国芯”贡献福建“芯”力量——
长期以来,国内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熟、短圆筒形丝瓜品种。“福研9号”的出现,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突破了国外品种垄断。
率先破译了栽培种花生基因组精细结构,育成“抗黄1号”等十个品种在全国大面积应用,占全国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推广面积约70%以上。
“雪甜232”是我省首个自主选育的水果玉米品种,打破了国外对水果玉米品种的垄断。
……
从这些“福建首创”中不难看出,福建种业凭借鲜明特色成其“大”。这背后是福建立足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着力发展“小而美”的优势特色种业。
“多山、沿海的自然禀赋,成就了福建农业丰富的多样性资源。”赵杰樑说,福建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应适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芯”动力。
截至目前,福建已先后开展四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正在实施中的“十四五”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21—2025年),重点开展优质绿色水稻、优质专用甘薯与马铃薯、鲜食玉米、特色果蔬、食用菌、白羽肉鸡和高产蛋鸭等10个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项目。2021年以来,全省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14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国家登记及省级认定。
构建种业创新“新阵型”
日前,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出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143个,并面向全国推介发布。我省企业圣农集团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901”入选,是白羽肉鸡行业唯一入选的品种。
圣农集团于2011年开始白羽肉鸡育种研究。2021年,“圣泽901”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国首批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之一。该品种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长达数十年的垄断。
去年,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圣农集团旗下的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白羽肉鸡破难题阵型企业。作为白羽肉鸡育种领军企业,圣农正研发与市场两头抓:利用基因组测定和表型数据相结合等前沿科技,进一步优化“圣泽901”配套系综合性能;推进国产品种产业化应用与市场推广,累计销售“圣泽901”父母代种鸡雏超过2000万套,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近20%。
从上游育种研发,到中游繁育生产,再到下游销售推广,种业企业在种业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推进种业振兴,必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但现状是福建种业企业大多小、散、弱。为改变这一局面,福建正加快培育壮大种业企业,补齐商业化育种短板,积极培育像圣农这样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阵型企业。
“我们实施福建省种业企业培优项目,重点支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企业和省内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育种创新,同时开展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认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种业企业。”赵杰樑说,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中,福建有13家入选,涉及农作物、畜禽、水产等领域。
建宁县是中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产自这里。但长期以来,外界将其比作“种业富士康”。原因在于其研发与销售两头在外,更多扮演着“种子代工厂”的角色。为改变这一局面,当地近年来提出了“稳基地、育龙头、打品牌、延链条、强保障”的发展策略,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福建华谷高科有限公司是去年刚刚落地建宁的研发型企业。公司聚合了湖南、安徽、四川等水稻种业创新高地的科研资源。去年以来,该公司已有10个品种通过了审定。
同时,福建支持科研单位与企业对接,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省农科院以政科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共建农业产业研究院,试图通过“产业界出卷,科技界答题”方式,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痼疾。
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省最早开展集约化育苗的企业,年产蔬菜嫁接苗超5000万株,其中番茄约占三成。像番茄这样的茄果类蔬菜,极易发生连作障碍,其中又以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为甚。用嫁接苗替代实生苗,是克服土传病害最有效的手段。但嫁接苗所需的砧木,大多源自外国进口。
2020年,省农科院提出建设农业产业研究院的计划。当年8月,第一家科企共建的产业研究院——如意情蔬菜产业研究院落户如意情公司。自主选育番茄砧木新品种,是第一张“试卷”。过去两年间,研究院共鉴定“2号绿”“3号绿”“闽砧3号”等50多份砧木种质资源。这些“种子选手”各有所长,将作为重要育种材料,助力选育出综合能力出众的砧木国产新品种。(记者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