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4月8日电(蒋巧玲 张婷婷 袁羽)以刀为笔,以石为墨,随着刻刀的点点移动,手指间白沫纷飞,一只下山虎渐渐呈现在眼前:两足分蹲,腰背下沉,虎视眈眈,作探前势,如王者般万夫莫当地立于山岗。在陈礼忠手中,一块单纯的石头以灵动的形态获得新生,虎虎生威,王者归来。
今年54岁的陈礼忠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与寿山石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始终秉承匠人精神,坚持“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点石成“金”,让每一块寿山石发挥其独特魅力。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至今仍流传着“天遗瑰宝留闽中”的传奇故事。早在1500多年前,先人们就选择寿山石做雕刻之石。寿山石的雕刻史始于魏晋南北朝,明末清初逐渐形成完善,分为古朴典雅的西门流派和晶莹剔透的东门流派。
“美石精工”,这是大多数人对寿山石雕刻的传统印象,民间常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很多人以雕刻田黄为终极目标。陈礼忠却反其道行之,“对我而言,寿山石没有废料,100多种寿山石石种,无论是名贵还是普通,根据不同特性发挥其独特魅力,这才是一个艺术家精湛技艺的体现”。陈礼忠认为,寿山石雕的最大特点是巧色的利用,要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依据原石形体的凹凸起伏、石质分布的色彩变化因势造型,再根据其纹理色彩,展示作品灵魂。
因材施艺。为了庆贺虎年的到来,陈礼忠选了一块长高约50厘米的焓红石来雕刻老虎。“虽然焓红石没有田黄石、芙蓉晶那般晶莹剔透,但是,它多样的纹理色彩可以让我大刀阔斧地进行创作,展现虎的气势。”
因色取巧。“雕刻虎最重要的是展现虎的精气神。”陈礼忠介绍,为了展现虎的气势,前期要阅读大量的影视作品,现场观摩,由内而外了解虎的神态。“再利用材料,把虎的内在气质凸显出来。”虎立山岗上,白色部分做头,回首,向下,耳朵打磨削尖,石头纹理部位做虎纹身,展现凶猛气势;配以松树树干,山石围绕,静中有动,虚中有实,突出虎威。
石本无语,而观者觉其有声。在陈礼忠眼中,寿山石是生命,让石头说话除了拥有高超技艺外,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注入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新貌。“从艺术作品里应该看得到时代的痕迹、烙印,看得到一代人的奋斗和追求。”陈礼忠说,他希望能带领学生们去创作一些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创作反映人民精神风貌、国家奋斗足迹、社会价值取向的传世精品。他希望能够把更好的作品呈献给这个时代,回馈时代,让未来看得见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