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三角梅自院墙内伸展,开出一簇簇鲜花,为墙上的水墨墙绘点缀了一片亮色。这幅名为《乡愁》的水墨墙绘长25米、高2.7米,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漳州市龙海区东泗乡卓港村山水相拥的自然美景,还原了明清时期卓港村古港、古圩、古街的商贸人文景象。在这幅图画的“C位”,矗立着一座红军楼,红军楼历经沧桑,依然闪烁着耀眼的革命光芒。
“这座红军楼由华侨苏德炉独资兴建,迄今已有96年历史。1932年,毛主席在漳州开展声势浩大的扩军、筹款和抗日宣传活动,革命青年苏静、苏精诚组织老同学和贫苦农民40多人,收集30多条枪,成立一支游击队伍,以这座洋楼为据点开展游击斗争,红军楼因此得名。后来,这支队伍大多入编‘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讲解员陈彩虹向前来的游客讲述着红军楼的辉煌。
龙海区是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漳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石码支部就在此建立,掀开了闽南革命斗争的新篇章。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成为龙海区的发展源泉。
“丰富的红色资源给卓港富美乡村建设带来了优厚土壤。”东泗乡卓港村党总支书记苏为民告诉记者,卓港村位于龙海南溪河畔,古称“倒港”,全村辖3个自然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发达的水系也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之基,养殖业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占比达80%。但随之而来的废水违规排放、河道淤积等问题也让村里头疼不已。“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要坚持绿色发展,发挥本地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苏为民说。
苏为民介绍,2015年,卓港村投入100万元,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红军楼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不影响原始古街面貌基础上,对村里的三条古街、沿街骑楼、卓港古渡口、古戏台等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展现东泗山水、古街、商贸、人文等历史风貌。修缮完毕后,红军楼焕发新光彩,迎接着来自各地参观学习的游客。
“这些作品都是我记忆中家乡的样子。”今年68岁的退休教师苏朝发,是非遗文化“刻纸”传承人,他如今最爱做的事就是每天拿起刻刀,创作各式各样的刻纸作品,记录家乡变化。“如今的卓港,又干净,又美丽,走在修缮后的老街前,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除红军楼外,卓港村还依托当地古民居,打造“红色文化”“圩市文化”等特色文化,定期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寻找那份“古早味”。
“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使卓港面貌焕然一新,也给乡村美、村民富探索出新路子。”东泗乡党委宣传委员林金木告诉记者,如今的卓港按照“又见炊烟”理念,结合东泗乡“生态、农业、旅游”基本定位,先后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富美乡村创建村,走上了绿色振兴之路。(记者 杨凌怡 实习生 屈子怡 通讯员 郑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