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1月26日电 题:游近火烧屿的“海上大熊猫”
新华社记者颜之宏、陈弘毅
“快看快看!那边有白海豚!”“还是一家三代!太可爱了!”1月下旬的一天,记者乘船前往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采访时,在海上偶遇了“出门散步”的中华白海豚一家。只见粉色的老年白海豚、白色的青壮年白海豚和灰色的少年白海豚“祖孙三代”不时跃出水面,引得众人阵阵欢呼。
图为1月24日记者乘船在火烧屿附近海域偶遇的中华白海豚。新华社记者 颜之宏 摄
中华白海豚是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海洋豚鲸,素有“海上大熊猫”的美誉。在火烧屿附近海域,常年栖息着多个中华白海豚种群。
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内,两头宽吻海豚正在救助池中戏水玩闹。工作人员稍一招呼,海豚就像孩子一样亲热地凑上前去用额头触碰工作人员的手掌。“宽吻海豚性格活泼,因其超高的智商被称为‘最聪明的海洋哺乳动物’,这两头海豚都是此前被渔民误捕上岸的,后来发现它们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于是被迅速送到保护中心来救治。”厦门市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副主任刘伟告诉记者,两头海豚在被救治以后,正在接受康复和野化训练,等待时机成熟后将被放归海洋。
谈起救助中华白海豚,刘伟的内心充满感动。“我是从海军转业的,对海洋有特殊的情结。”刘伟讲述道,2015年,一头生病的中华白海豚在厦门小嶝岛搁浅,当地渔民发现后,迅速联系救助机构。很快,福建全省几乎所有相关领域的海洋生物学专家齐聚厦门,对这头中华白海豚实施了为期十余天的抢救。尽管这头白海豚最终因为患有先天性疾病不幸离世,但是这次抢救经历为日后救助中华白海豚积累了宝贵经验。
1月24日,火烧屿上的工作人员正在喂食被救助的宽吻海豚。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中华白海豚一直被学界视为海洋生态的“指标物种”,一片海域有中华白海豚游弋,证明这片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较为健康。厦门市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告诉记者,随着厦门海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现今的80多头。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能够在城区海域直接观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厦门近年来通过完善立法、建设保护区智能监管系统、跨区域协同管理等方式,建立了以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海域水生生物种群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图为1月24日拍摄的位于火烧屿上的“海豚救渔姑”塑像。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厦门市民和游客分享他们在岸边和轮渡上看到中华白海豚身影的经历。一名市民写道:“生态环境好了,人与自然更和谐了,希望‘海上大熊猫’成为我们身边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