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6月13日电(刘丰 肖和勇)浓红艳绿的红绿彩瓷是我国古陶瓷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品种,是釉上彩的种类之一。漳州窑红绿彩瓷画风粗犷洒脱,是中国釉上彩瓷的一朵奇葩。6月9日—8月15日,天下红绿彩——古代红绿彩瓷暨晚明漳州窑红绿彩瓷特展在漳州市博物馆举行。
漳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林登山说,根据研究,红绿彩瓷最早起源于金代的磁州窑(今河北邯郸一带),元末明初红绿彩技术传入江西景德镇,开创了景德镇釉上彩新篇章,漳州红绿彩瓷烧制工艺传承自景德镇。此次展览共展出金代磁州窑红绿彩瓷、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和漳州窑红绿彩瓷、日本仿烧的红绿彩瓷等文物约200件(套)。
据悉,漳州窑红绿彩瓷创烧于明万历中期,品类主要有盘、碗、盒、罐、瓶等实用器,常见纹样有珍禽、瑞兽、花草、人物、山水楼阁、吉祥文字、天干地支文等。相比于景德镇彩瓷,漳州窑红绿彩瓷纹饰画风更粗犷写意。
2001年,渔民在越南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这艘明末中国商船运载的瓷器绝大部分来自漳州窑,有青花、红绿彩、青花红绿彩等品种。林登山介绍,漳州窑红绿彩瓷是外销瓷,很多是外国定制产品,代表作品如阿拉伯文字纹瓷盘。
明清时期的漳州窑红绿彩瓷可谓“国货之光”。17世纪初期,漳州窑红绿彩产品销往日本,受到热烈追捧。19世纪,日本大量仿制漳州窑产品,其中不乏仿制水平高超的作品,甚至达到乱真的程度。林登山说,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辨别日本与漳州窑产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看器物的圈足。“垫砂装烧”是晚明漳州窑的工艺特征,产品圈足常见严重粘砂现象,日本称这一工艺现象为“砂足”,“砂足”也是日本仿制的重要内容,但日本产品中“砂足”的砂相比漳州窑细,且砂的颗粒粗细和分布较为均匀,缺乏自然感。
[责任编辑:陈醉 连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