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4月15日电(程立葳 肖和勇)周一上午8:30,福州八中高一(10)班学生坐在教室里,等待一场他们十分期待的时政演讲。这堂课,有学生的演讲、老师的讲评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模式。这是已在福州八中推广普及的思政课。
长期以来,思政课往往被贴上“枯燥”的标签,很难与学生的“喜爱”沾边。如何把思政这堂课既讲深讲透,又讲出趣味、讲出吸引力?福州正在打破传统,探索各类创新形态的“大思政课”教育模式。
一堂有故事的思政课
每次思政课的前5分钟,福州八中高一(10)班都会有一位同学上台演讲。从福州改革开放的生动案例、“逆行者”的抗疫事迹,到波澜壮阔的航天工程建设、“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故事,孩子们被带入生动的情境中。这个班的学生黄宇轩觉得,听同学讲故事,“不说教”“有意思”。而更让他膜拜的,是思政课老师林晓枫,“她每次点评同学的演讲,居然都能和我们课本学习的学科内容‘无缝衔接’”。
留出5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演讲,这样的思政课在福州八中很受学生欢迎。
“我们准备演讲内容,要去学习很多知识,无形中就拓宽了知识面。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输出,很有成就感。”高一(10)班学生戴月宸说。
“学生喜欢案例式教学,有议题、有互动,能激发主动思考。”福州八中思政课教师朱永钦很赞同这种教学创新。
3月23日,朱永钦开了一堂市级公开课,主题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课堂上,他引入了三位八中校友——被誉为“刀尖舞者”的“时代楷模”王智煌、走红网络的“灵魂砍价”张劲妮、“逆行者”消防干部黄新杰的故事,并设置了三个议题让学生辩论。
王智煌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了我国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张劲妮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的道理;黄新杰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怎样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课堂气氛活跃,看似枯燥的话题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变得生动起来。
对于让思政课“活”起来,福州教育研究院德育处主任严权纲的思考是“应着眼学生发展的学段特征,改‘硬灌输’为‘善启发’,改‘想当然’为‘接地气’”。
福州八中党委书记林晓枫说:“理论要冒着热气和地气走进学生。”
吸引“网络原住民”
福州三中西湖校区高一(7)班高上涵、林志浩、杨俊杰三位同学,坐在校园电视台的演播室里,完成了一期《榕树下共话读本》的微访谈节目录制,思政课老师庄少娥全程指导。
几位同学观看了从网上找到的新华网视频短片《乡村振兴看福建》和央视短视频《什么是福》。孩子们观看后很受触动,展开热烈讨论,从福建乡村振兴的视角,畅谈自己对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理解。
林志浩举了个身边的例子:他的家乡永泰县产青梅。以前没有销售渠道,农户只能把青梅卖给小摊贩,收入并不高。后来政府派来专家指导农户种植,提高了品质和产量,又找来合作方,把永泰青梅销往全国各地,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这组由学生自主策划、制作的微访谈节目,除了在课堂上播放外,还被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号、“福州教育”微信公众号以及学习强国平台等。
“把话筒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让《榕树下共话读本》更有感情、更有滋味、更有力量。”福州三中团委书记赵晓丹说。
“这一代的孩子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是在电子产品陪伴下长大的。思政教育就应该善用‘声光电’、走进互联网。”福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处处长徐章海说。
在福州各中小学校,思政教育创新如雨后春笋。例如福州三中让学生穿上汉服,在“剧本杀”游戏中学习金融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福州八中构建“讲求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的“一体三重”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一批基于智慧课堂的代表性课题;福州十一中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是教育提质增效的必修课。”福州八中校长陈晨说。
种下一颗真与美的“种子 ”
无论是有故事、有思考、有互动,还是“网言网语网趣网游”,最终的目标都指向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在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每当升旗仪式的国歌奏响,校园里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保安、清洁人员,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面向国旗方向肃立行注目礼。即便是迟到的孩子,此时此刻也必定停下脚步,就地敬礼。这样的细节,多次被家长拍成视频上传网络。
陈醉 制作 福州仓山区实验小学提供素材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细节中,作为日常行为习惯来养成,这样的工作我们已经坚持多年。”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李兵说。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校长王卫红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政教育,其实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粒“种子”。而种子成长所需的土壤,就是榜样的力量。
“给孩子树典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就是我们说的‘环境育人’。”王卫红说。
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的操场、走廊等空间,处处都悬挂展示着榜样人物的事迹,他们邀请奥运冠军石智勇等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课、鼓励孩子动手画出自己心中的榜样、树立学生榜样、打造“昂首挺胸 兰星好少年”……
拼版照片: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校内展示的学生剪纸、绘画作品(3月30日摄)。新华网 肖和勇 摄
“从2017年开始,我们就大力倡导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福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处处长徐章海说。为此,福州市出台了各种举措来支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2018年,出台了《福州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纲要(2018-2020)》,着力培育“好学上进、文明有礼、健康生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好习惯,发布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之歌《新时代榕城好少年》;2020年,福州市评出31所习惯养成教育基地校和100名“习惯养成之星”;2021年2月,由福州市教育局组织编写的《习以为常——福州市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列读本(幼儿版、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特点编写,细化五大好习惯,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福州市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列读本。新华网发(福州市教育局供图)
“这项工作影响是无形的,但受益却是一生的。”徐章海说。
构建“润物无声”的大思政课堂
“环境育人”的环境要素远不只是学校环境、课堂环境,课堂以外的时间、学校以外的场景同样不能“失守”和缺位。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上网络、走入家庭,创造覆盖学校、社会、家庭和网上网下的全维度“大思政”良好育人环境,才能真正让思政教育实现成风化人之效。
“教学只是育人的一个环节。”福州教育研究院院长方颖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形成一体化。
为促进家校融合教育,2022年福州十一中牵头编印了汇集117个家庭教育心得的《共研家教智慧 凝聚成长力量》。这本家庭教育案例手册,请家长现身说法,从“小事中学会担当”“营造轻松和谐家庭氛围”“理解的力量”“和孩子一起成长”等不同侧面提供了参考。
“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成长是非常关键的。”福州十一中校长王恩奇说。
拼版照片:福州十一中七年级学生在明信片上写下梦想,邮寄给未来的自己(3月29日摄)。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拼版照片:近日,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举行一年级“爸爸家长会”,探寻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新华网 蒋巧玲 摄
福州十一中还牵头成立“家校社网协同育人共同体”,将该校对口小学、社区和家庭都纳入成员单位,定期互相推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章及微课,给家长共享学习;定期召开共同体家委会代表会议,讨论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习惯养成和家庭指导技巧;邀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开展心理、行为、普法等讲座,并通过线上直播向社会开放共同讲座资源。
福州三中设立了家长学校,组织分享会,开展心理讲座,动员家长参与“百年党史我来讲”主题宣讲活动,加强与近邻党建共建单位和社区联系,与社区共同组织“湖滨青年说”宣讲队,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垃圾分类公益宣传……
“让学生走出去,在社会的环境里去感悟、印证理论知识,这是‘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福州三中党委书记连仁昌说,未来他们还打算与周边更多单位合作,形成一个“环西湖带思政教育圈”。
福州三中高一(5)班同学在西湖公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新华网发(福州三中供图)
3月30日,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流花溪校区,学生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新华网 肖和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