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厦门集美全面推动“五大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集美样板”-新华网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发挥嘉庚故里、百年学村的资源优势和拥有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区位优势,全面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厦门集美全面推动“五大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集美样板”

2023-12-04 20:00:00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发挥嘉庚故里、百年学村的资源优势和拥有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区位优势,深化校村结对、“引智下乡”工程,积极探索“国企+村集体经济”合作开发平台,创新“跨村联建”等发展模式,全面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产业振兴: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国企+村集体”发展新路径

  2022年10月,集美区灌口镇村集体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灌口镇的三社、坑内、深青等13个村携手企业,合作开发村集体发展项目。这是集美区深化村企合作、创新打造的“1+N+1”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实践。“我们打包整合灌口镇13个村(居)集体用地,由镇、村、国企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一体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化散为整,发挥出最大合力。”相关负责人说。

  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加快村集体发展项目建设,稳步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集美区打破地域界限,实行跨村联动,在厦门市率先探索“国企+村集体”合作开发新路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前,灌口镇的三社村、李林村已与集美发展集团合作开发村集体发展项目——三李城商业中心,即灌口万达广场项目。这是厦门市首个国企参与合作开发的村集体发展项目,已于2021年12月建成开业。三社、李林两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不用投一分钱就可以领到租金收入,实现村民人均年分红超1000元。

  人才振兴:深化校村结对,“引智下乡”促发展

  “用了蛎壳制成的改良剂后,挂果率提高了,坏果和裂果率降低了,产量增长了50%。”看着黄澄澄的脐橙挂满枝头,后溪镇黄地村的农户们笑得合不拢嘴。

  这些让果农增产增收的土壤改良剂,是集美大学“蚝壳惠民”项目团队历经7年攻关的科研成果。在集美区“引智下乡”工程推动下,集美大学师生已为集美区农户无偿提供土壤改良剂140吨,大大提升荔枝、脐橙、蜜柚等25种农产品品质,为农户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百年学村的资源优势,集美区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出台《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围绕“科技创新、乡村实践、乡土文化、才聚乡村”等4项计划展开校村结对。按照“一村多校、一校多村”原则,精准匹配26个村(社区)及13所高校院所供需,结成31个“对子”。目前已建成华侨大学“光明之城”乡村振兴服务站——集美双岭站、集美大学二农社区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实践基地,开展“乡村走透透”式调研,举办两岸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美美市集”等活动。

  此外,田间地头里,还有来自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智慧。为降低人工、时间等成本,更好防治病虫害,厦门市驻灌口镇科技特派员联系大疆科技公司,为灌口镇田头村百余亩农田开展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工作,通过手机规划好喷洒区域后便能实现一键作业,高科技进一步提升了农户种植收益。

  文化振兴:聚集两岸青年,助力乡建乡创

  在后溪镇后溪村的城内,有一群来自中国台湾的“新村民”,他们以城内村为实践基地,带领两岸青年走进乡村,开展文旅融合、空间改造等活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向两岸青年传播城内村的风俗、村史和美食。

  两岸青年助力集美乡村振兴,发挥所长,贡献青春力量。

  这些台湾“新村民”有几个共同的家——海峡青创学院集美乡村振兴基地、两岸大学生乡建乡创实训实践基地、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据了解,城内村有一座霞城城隍庙,作为台湾霞海城隍庙的祖庙,这里近年来成为两岸亲情互通与民间信仰文化交融的圣地。集美区依托两岸同根同源的城隍文化,引导两岸青年聚集在后溪城内,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已16个台青项目入驻城内村。

  据介绍,近年来,集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行先试探索两岸青年助力乡村振兴“集美模式”,以创品牌、建项目、搭平台、引人才、统队伍为抓手引导台湾青年参与乡创乡建。全面实施“村智计划”“村young计划”“村浪计划”3个台湾青年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引进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高素质台湾青年加入高校产业技术联盟乡村振兴顾问团;举办海峡青年论坛、两岸新农人乡建乡创发展论坛;开展“手创青村”乡创研学工作营、两岸村情、民俗文化等交流活动……一系列举措,吸引了众多两岸青年人才在集美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生态振兴:利用绿色资源,打造溪林生态示范动线

  溪中流水潺潺,岸上林木蓊郁,随手一拍都是自带“滤镜”的美景……不少漫步在许溪溪林生态示范动线上的居民,都忍不住感慨:“集美真‘水’(闽南语‘美丽’的意思)!”

  这条“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景观动线,全长4.8公里,覆盖溪西村、顶许村、东辉村、李林村等4个示范村,上接田李溪、东李溪,下连后溪溪到杏林湾水库,满足周边2.5万居民出行和休闲需求,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开展乡村旅游和生态研学。

  为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集美区以水为媒,围绕“看山望水、记住乡愁”,以净化湿地为中心、安全生态水系为轴线,在许溪流域清淤疏浚、修筑堤岸,新建生态湿地系统4座、尾水人工湿地2座,将26口荒废鱼塘改造成湿地,设置亲水平台、水上汀步,栽植两岸立体植物带,贯通沿岸休闲健身步道,打造田园景观长廊。该项目入选福建省百条“串点成线”经典线路名单。

  两岸青年响应双碳国家战略部署,打造“双碳战略+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的厦门样板。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振兴,集美区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在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购买后溪镇岩内村的农业碳汇,用于抵消基地产生的碳排放1127吨,成为全国首批“零碳台青基地”。

  作为集美区碳汇交易的首次试水,“零碳台青基地”探索了“双碳战略+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是具有集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又一生动实践。

  组织振兴:创新“跨村联建”,共谋乡村发展

  以细、松、酥著称的仙景芋产自田头村;双岭村的禾祥西生态农业基地有省内最大的樱桃番茄基地、牛奶草莓采摘基地;东辉村种植的海南无核荔枝远近闻名……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双岭村、东辉村3个行政村位置毗邻,资源禀赋相近,“一村一品”发展各有优势。

  去年6月,由田头村、双岭村、东辉村组成的“三村联建”发展联盟正式启动,发挥资源统筹、联动协调的作用,让资源“流动”起来,帮助解决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村财、村民收入双增长。

  集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助推乡村抱团合力发展,集美区出台跨村联建实施方案,选取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禀赋相近的村庄,成立“跨村联建”发展联盟,创新组织联建促效能提升、产业联建促效率提升、村财联建促效益提升、文旅联建促质效提升的“四联四提”发展模式,围绕组织、村财、产业、旅游等4个方面细化24项措施。

  田头村、双岭村、东辉村“三村联建”发展联盟打响了集美区“跨村联建”的“头炮”,串联三村闭环观光动线,统一农业技术指导和宣传销售,推动完成乡村振兴项目23项,解决农产品品牌推广、“快递+农业”项目落地等12个问题,有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灌口镇“三村联建”发展联盟党建做法,也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展示名单。(文:雷渺鑫 庄鹭欣 黄晶晶 图片来源: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

[责任编辑:连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