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福建永泰:“果盘”“金蛋”背后的农业经济“焕新”之路-新华网
近年来,永泰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闯出了一条特色山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福建永泰:“果盘”“金蛋”背后的农业经济“焕新”之路

2023-12-15 14:30:09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永泰李果种植历史悠久,全县共有李果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量约14万吨。新华网发(永泰县委宣传部 供图)

  新华网福州12月15日电(蒋巧玲 肖和勇 袁羽)入冬后的大樟溪畔,没有青果挂枝,没有“梅雪”漫山,却有着四时里别样的景致——

  山上,成片的李树迎来管护关键期,农技专家“组团”上山,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山路间跑着运输鸭蛋的物流车,每天有二十几万枚产自“智能公寓”的鸭蛋走出大山;山下,食品生产加工车间开足马力,经过加工包装的各式李子和梅子果脯、蜜饯,一批接一批地走向商超市场……

  近年来,永泰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构建“生态+”绿色产业体系,持续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闯出了一条特色山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过去薄弱的偏远山区县,在弯道中“超车”,已成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永泰县梧桐镇农户晒制的李干(资料图)。新华网发(永泰县委宣传部 供图)

  谋变突围:山区农业经济探索新路径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穿境而过的大樟溪和独特的高海拔落差,造就了“九山带水一分田,十里方圆不同天”的地域特征,也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山区农业经济。

  在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李果、青梅漫山遍野地扎根。作为全国重要的李果和青梅产区,永泰县“两果”种植历史悠久,全县共有李果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量约14万吨,青梅种植面积5.9万亩、年产量约6万吨。得益于独特的山区气候和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永泰县还盛产绿茶,全县境内有茶园面积超万亩;这些年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食用菌,也借“林”生“金”,逐步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这样的多产业组合,曾是永泰县的兴农之本。然而,随着产业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粗放型农业的弊端逐步显现,传统支柱型产业首当其冲。

  “过去,大部分李果被采摘下来,作为原料果送去加工,鲜果卖得少,综合经济效益较低。2017年以后,因为市场等综合因素,原料果收购量有所减少,传统特色产业发展面临挑战。”永泰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乡村产业科科长张延晖的几句话,道出了李梅产业的发展困境。

  为了破局突围,探索产业振兴之路,近年来,永泰县高位统筹谋划,通过政策帮扶和靠前服务在实处落子,为农业主导产业“保驾护航”,打出了转型升级、铸链强农的“组合拳”。

  其中包括,制定出台《永泰县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两果”从粗放型种养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种植加工模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为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聚智聚力;发展品牌型农业,耕耘培育出“永泰芙蓉李”“永泰李干”等一大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进农旅融合孵化,通过常态化李梅文化活动和农事节庆活动,以旅促农,实现产旅融合互动,丰富乡村产业业态……

  “这两年,我们还以李梅、蛋鸭产业为主导,立足丹云乡、葛岭镇、城峰镇、盖洋乡等核心区,全方位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永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景强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优化调整县域产业结构,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该产业园将大力推广蛋鸭养殖、稻鸭共生、李梅赏花采摘、李梅文化展示等农旅结合项目,推动研学观光旅游、蛋品加工、李梅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永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入驻永泰县金蛋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梅满天下实业有限公司、福州梅百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5家,组织实施62个产业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

 图为青梅加工成的果脯产品。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端牢“果盘”:特色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有了前期的“把脉开方”,永泰县李梅产业加速向绿色化、精细化、标准化迈进,农户的“果盘”越端越牢。

  李秀妹是永泰盖洋乡仙亭山鲜食李示范基地的负责人,也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下,果园标准化种植的受益者。

  入冬以来,李秀妹经常要一趟一趟地跑基地。眼下正值李树管护的关键期,剪枝、翻土、杀菌、施肥,每一步都得下足功夫,做好做实。“李树的管护其实很精细,这些看起来简单的步骤,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都关系到明年李果的收成和品质。”李秀妹说,仙亭山鲜食李示范基地作为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试验田”,一直采用专家团队传授的矮化修剪、疏果剪枝技术,通过病虫害生物及物理防治、施用高标准有机肥等管养方式,来提升果实品质。“基地400多亩的李果,可年产‘永泰芙蓉李’100多万斤,相比以往,既提高了产量也提高了质量。”李秀妹说。

  这样的基地并不是个例。据永泰县农业农村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永泰县已建成李梅新品种示范基地10个,新增李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00亩,鲜食李生产技术覆盖基地近1.5万亩。

  永泰县李梅产业正在加速向精细化种植加工模式转变。图为顺达食品生产的李梅加工产品。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福建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叶新福,是这些管养技术的主要“突围者”。

  2011年,叶新福带着研究团队扎根乡土大地,开始探索“福建李”的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先后培育出100多个高质量新品种。为了解决种植效益偏低的问题,他和团队制定出了福建省地方标准《李树整形修剪技术规范》、发明了“一种成年李树周年施肥方法”“一种成年李树周年栽培管理方法”等。这些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广应用到李果的种植管护中,可帮助农户提升李果产量20%以上。

  新技术带来的前端驱动力令人欣喜,应用到加工生产环节中,一样释放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福建省永泰县顺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处理李果。新华网 肖和勇 摄

  在福建省永泰县顺达食品有限公司,一排排白色的糖渍池里,静置着已经完成腌胚、去核等前期工序的加工果,车间里散发着果肉独特的风味。在食品生产线上,叶新福团队研发的一项芙蓉李全果果汁饮料加工技术已经正式应用,预计将在5年内为该公司带来可观的新增产值。

  “我们目前大概可以消化全县30-40%的李果原料果,加工产线一直满负荷生产,依托新的加工技术,以后会有更多果饮、果脯、蜜饯等产品走向市场。”福建省永泰县顺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程说,除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的提升,企业还在加快探索农旅结合,计划通过旧厂房改造,将种植生产、李梅文化和地方特色庄寨有机结合,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农旅项目。

  永泰县金蛋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蛋鸭养殖棚舍。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育好“金蛋”:重点项目引领绿色发展

  随着产业发展“新蓝图”的绘制,李梅之外的重点项目也在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根据《永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永泰县将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蛋鸭笼养和稻鸭基地以及李梅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园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

  以科技赋能引领绿色发展的“金蛋工程”,就是该目标下的重点项目。

  每天上午11点,智能棚舍里的自动喂料机就自动开启,鸭子们的“午餐”时间到了!上下5层的棚舍里,鸭子们一边享受科学调配的“营养午餐”,一边用“奶嘴”喝水,进食过程卫生又高效。

  前端精养,带来后端精收。在集蛋车间里,来自不同棚舍的一枚枚新鲜鸭蛋,被中央集蛋链缓缓传送至车间,过程“丝滑”而治愈。其间,少量的破蛋被工作人员分拣出来,其余的则被继续传送至自动装托机,由人工打包堆叠后,等待装车。

  这些场景就来自永泰县丹云乡的“金蛋工程”。该工程是永泰县探索农业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示范项目,它依托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蛋禽数字化、智能化养殖技术的领先优势,由其子公司永泰县金蛋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落地推进。该项目于2019年投资实施,分三期建设,计划饲养蛋鸭90万羽。目前,一期6栋智能鸭舍已建成并投产,30万羽蛋鸭实现上架产蛋,可日产鲜蛋约25万枚。

  “与传统露天式平面化养殖不同,该项目采用封闭式立体化养殖,可大幅减少人鸭接触的生物风险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结合自动化、智能化产线设备,一个人可以轻松管养5万只鸭子。”永泰县金蛋发展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许建华说,传统蛋鸭养殖模式土地利用率低,粪污容易造成水污染,而笼养方式“赶鸭子上架”,补齐了传统养殖模式的短板。不仅如此,智能棚舍还可自动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为蛋鸭们营造舒适的“集体公寓”,大大提高了产蛋量。

  除了鲜蛋,“金蛋工程”的鸭粪也产生效益。

  在鸭粪处理区,工人们开着翻抛机,对发酵中的鸭粪进行翻抛和平铺。经过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后,它们被转化成优质的生物有机肥,实现了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利用。作为福建省首个水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碳减排交易项目,“金蛋工程”每年可将15万吨鲜鸭粪转化为3万吨有机肥,其间减少的甲烷排放量相当于减排3.6万吨二氧化碳。“以现有市场交易价计算,每年可增加额外收入72万元。”许建华说。

  “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的重点项目,对于永泰县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林景强说,目前,永泰县正在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提升融合建设等六大工程,希望通过强基础、优服务引入更多标杆性项目,不断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连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