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三明市以及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介绍相关情况。
千家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牵手”
“社会组织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说,2019年10月,我省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引导动员全省千家社会组织参与千个老区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形成了产业、就业、消费、技能、公益、专业社工服务等多种结对共建模式;各级社会组织直接投入近2亿元,引导会员企业(单位)投入8.76亿元,生成各类项目4981个,惠及老区村群众278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资金投入情况看,3.73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占总投入的35%。培育了名优特水果、茶叶和特色养殖等500多个产业;帮助规划、建设了70多个红色、乡村旅游项目,新增游客160多万人次。大部分社会组织开展了公益慰问帮扶活动,共生成公益项目3030个,占项目总数的61%。全省购买专业社工服务项目167个,有2000多名专业社工、1万余名志愿者参与,为老区村提供村容村貌整治、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公益文化、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等各类服务。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赖诗双介绍,目前全省共有126个涉农社会组织,与129个老区苏区村开展结对帮扶。全省涉农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建立产业发展基地,推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级社会组织还积极参与老区苏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支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与武夷山市崇安街道黄墩村“结对子”,以红色文化为契机和突破口开展帮扶。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副理事长袁林介绍,他们发挥黄墩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打造“武夷山初心圣地”红色文化品牌。以红园红色旅游项目为支点,推动校村共建实践基地,培养讲解员和网络营销人才,开辟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绿色产业发展。今年,黄墩村被列入全省公安红色教育基地、武夷山市文旅精品线路、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参访点。
聚资源建平台服务群众
在激活慈善组织、社工组织等社会力量,推进社会力量服务和融入革命老区新发展格局上,三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
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翟超介绍,为促进慈善供需精准对接,三明市实施“慈善手拉手”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共帮扶困难群众3800人次800余万元,募集各类慈善资金约5500万元。
探索“慈善+救助”模式,三明市打造慈善帮扶公共信息平台“三明帮帮忙”,为困难群众寻求慈善帮扶、社会力量支持慈善项目提供对接渠道,开展掌上捐赠、网络众筹等新型服务,实现点对点、精准化行善。2020年以来,累计帮扶城市困难家庭4219户6127人,发放各类帮扶资金1.2亿元,链接社会帮扶款物195.9万元。
通过强化社工人才队伍和基层服务机构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为老区苏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20年以来,三明市建立社工总站5个,52个乡镇(街道)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覆盖,设置村级社工服务点460个,共配备社工110余名。此外,推动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社会组织为载体、城乡社区为平台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按“政府扶持、社会承接、专业支撑、项目运作”思路,积极促成33个试点项目,累计服务群众6200人次。
社工和志愿者是社会服务中的重要力量。三明市创新“菜单式”志愿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社工机构公益招募志愿者、志愿组织聘用社工、志愿者报考社会工作师等方式,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和志愿者人力资源优势。目前,实名认证志愿者中具有社工资格证的达420人,以社工组织为依托的志愿者团体达40个,各社工组织累计开展志愿项目61105个,项目服务总时长超509万小时,打造出“长者食堂”“婚姻+家庭辅导”等优秀“社工+志愿者”品牌。(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