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瞭望 | 福建探索“三活”推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传承-新华网
  条例明确加强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包括古厝民居等类型的保护与管理,明确保护责任和保护专项资金。
首页 政情 产经 金融 房产 健康 台湾 旅游 访谈 视频 无人机 VR
头条视点原创政情视频

瞭望 | 福建探索“三活”推动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传承

2022-01-30 17:07:11 来源: 新华网

  福建通过强化历史建筑保护机制,探索活化利用模式,逐步构建起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历史建筑保护传承体系

  福建注重古厝的个性修复和活化利用,积极探索出“三活”途径,即“盘活资产、用活资金、激活资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建国

  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使得境内传统风貌建筑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多年来,福建省面对巨大的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强化历史建筑保护机制,探索活化利用模式,逐步构建起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历史建筑保护传承体系。

  游客参观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严复故居(2021年4月18日摄) 林善传摄/本刊

  创新长效机制呵护历史文脉

  2021年7月1日起,《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保护对象为未公布为文物、历史建筑,同时具有一定保护价值和建成历史,能够反映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对整体风貌形成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福建省智中商务策划研究院院长钟义熙说,在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之外,福建还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和保护利用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尚无专门性法规进行保护。

  条例明确加强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包括古厝民居等类型的保护与管理,明确保护责任和保护专项资金。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干部林斌认为,条例填补了法律空白,探索名录管理、规范认定和退出程序,以法治为传统风貌建筑撑起了保护伞,有利于建立起不同层级、点面结合的长效保护机制。

  摸清、摸准传统风貌建筑的底数是保护的基础。《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在建章立制之时,福建全力“摸清家底”。截至目前,全省有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4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4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94个中国传统村落,699个省级传统村落,已公布历史建筑8566栋,初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多级保护名录。

  福建还积极构建责任体系,强化要素保障。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风貌办四级调研员李开平说,2019年4月,福建在全国率先成立城乡建筑风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目前,各地正加大力度推进落实市、县、乡三级政府的保护主体责任。2014年以来,全省总计投入460多亿元用于保护修缮。

  千方百计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福建注重古厝的个性修复和活化利用,积极探索出“三活”途径,即盘活资产、用活资金、激活资源。

  ——盘活资产可上网租养古厝。

  2020年1月,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的“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来自江西的胡文亮,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租养平台上看到静轩7号的信息,十分心动。该古厝位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西溪上游右巷口山上,是典型的明清土木建筑。如今,这里成了他的艺术教育品牌孵化基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峡租养平台负责人王伟英介绍,平台本着“轻租重修、以用为养”原则,为村落延续老传统注入新生命。租养人租赁传统村落中古厝,之后进行整体修缮及适度内部改造,既延续传统的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截至目前,租养平台上线了全省6个市77个传统村落273栋传统建筑,传播触达超3000万人次。

  ——用活资金四两拨千斤。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福建省通过成立农村古厝合作社、开展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举措,为古厝保护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来源。

  2020年7月30日,福建省首个农村古厝合作社在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挂牌运营;2021年4月,顺昌县元坑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古厝经营权质押的担保方式,向邮储银行顺昌县支行贷款70万元,这也是福建省首例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

  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坐落着一座座古厝。农村古厝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厘清古厝产权和使用权,让拥有古厝的村民产权变股权,每人股份以拥有继承权的古厝面积来核算。而顺昌县元坑古镇则利用贷款资金,对古厝进行修缮保护,同时植入慢生活业态,将古厝改造成民宿、书吧、传统文化研习所等。

  据统计,近五年来,福建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先后有200个街区、1000多栋历史建筑得到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以17.84亿元的财政资金撬动地方和社会投入修缮保护资金超过460亿元。

  ——激活资源让古厝形神兼备。

  活化利用,是保护古厝最好的手段。近年来,福建省引进新型业态、创新利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将古厝活化利用融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中。

  “这些比较有特色的旧房子都是由乡政府统一牵头进行招商,其中就包含我们这栋华侨古厝福美堂。”德化县国宝乡佛岭村“山有·福美”民宿老板李明媚说,福美堂经过改造后,从一座破旧的古民居变成一座简奢现代的中式酒店。

  福建各地不仅注重保护好古厝的外观,更在内涵的挖掘上下功夫,在延续古厝原有使用功能、传承其所包含文化血脉与精神的同时,使其嵌入现代生活。

  靶向发力循序渐进

  夯实古厝保护机制

  受访人士认为,福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辩证统筹城镇化发展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创新模式力促活化利用,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实践。

  “多年来,福建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突出工作重点,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深入推进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形成一批可供借鉴的保护利用案例,让古厝绽放新光彩。”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风貌办副主任黄敏敏说。

  业内分析认为,福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一些地方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渠道不够畅通、可复制推广的社会力量参与模式有待建立、保护利用的专业化程度及其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等。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总工程师张天宇认为,古厝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稳定的传统工匠。目前,福建已出现人才断层现象,现有工匠仍是年长者为主,年轻人对此缺乏热情。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建议,借鉴国内外经验,进一步深化古厝保护和文化传承。传统古厝作为福建省城市乡村普遍的遗产类型、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保护和传承就必须在市民和社区层面,注重改善和提高古厝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品质,改善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增加社区公共服务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黄敏敏等人建议,应进一步将开展传统风貌建筑普查、推进专项保护行动、培育专业力量等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传统工匠队伍建设,为古厝保护提供人力支持。

[责任编辑:陈醉]
分享该新闻到微信朋友圈:
1、打开手机软件“微信”--“发现”--“扫一扫”。
2、对准左边二维码进行扫描
3、识别成功后,弹出是否浏览该页面,点击确定。
4、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手机适配版    |    电脑PC版 
Copyright © 2016 FJ.news.cn
返回
0100701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1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