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盏竹编方灯组成的“福”字主灯,寓意“安丰百福”。 李鹏 摄
非遗木版年画体验成为此次集市最为火爆的摊位之一。图为颜朝俊(左一)向游客演示拓印。杜正蓝 摄
古城手绘以明月形状投影在古厝上。李鹏 摄
以“逛市井、探风物、赏文创”为主题,漳州古城在中秋节期间举办文创集市,汇聚了古城IP近年来衍生出的众多优秀文创产品。而要从出摊走向“出圈”,古城文创还有长路要走——
市井风物妙趣横生
桨声灯影,月光融融。在漳州古城澎湖路宋河沿岸,32个摊位次第排开,陈列着富有闽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其中不乏漳州市文创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
开市两天,被吸引至此赏玩打卡的漳州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锦水魁”“嫁好尪”“聱读册”(意为“人或事状态极佳”“嫁好丈夫”“很会读书”,记者注)……180盏采用闽南传统竹编技艺制作的文创花灯上,写着闽南语词汇和注音,让整个集市充满浓浓的本土文化氛围。开幕式上,许多演员的服装创意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浦剪纸,文艺节目升级成了“文创节目”,让台下观众耳目一新。
将漳州元素藏于点滴的不只花灯与文艺表演。
安丰桥上,由百盏竹编方灯组成的“福”字主灯熠熠生辉,寓意“安丰百福”。行人驻足灯前,一手举“福”字冰棒,另一手持金印木版年画,便是打卡标配。
安丰桥下,非遗木版年画体验是集市上最火爆的摊位之一。“这次我将‘福’字的多种书体拼在一起组成漳州地图,客人一边玩拓印,一边了解漳州。”在传承人颜朝俊看来,老手艺集中出摊,在视觉、听觉、味觉及体验等各方面融入闽南音乐、影视、美食、手工艺品元素,让文创集市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平台,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
左右摊位上,趣味十足的南靖土楼益智积木、精致小巧的“四菜一汤”金银项链、栩栩如生的朱子理学贝雕、林语堂书本灯以及酒盏水仙夜灯等优秀文创产品同样人气十足。据统计,为期2天的文创集市产品交易额近10万元。“之前只知道故宫、敦煌、三星堆等大牌IP的文创,才发现原来家乡也有许多特别的文创产品。”身着汉服逛集市的大学生郑晓燕说,很多产品都很有想象力。
概念实物齐头并进
文创产业是衡量一地经济实力和文化向心力的重要指标,也成为许多城市争相发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漳州历史文化悠久,古城别有韵味,开发文创IP具有天然优势——“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等五大特色十分鲜明。
“对文创来说,最关键是产品要落地。”多年前,翁恭骏找到传承漳州木版年画最久的颜氏家族,合作将传统木版年画题材注入文化创意产业。福、禄、寿、喜及神话、历史戏文、民俗活动等的元素图案,被用于制作红包袋、搪瓷杯、T恤、书签、冰箱贴、帆布包等文创产品,赚足口碑与眼球。
但翁恭骏更深知产品要跟上:“概念和实物要齐头并进。”去年起,他为诏安青梅等漳州多款特色农副产品量身定制木版年画主题的文创礼盒,销量达到五位数,让非遗元素回归日常生活。
而本次应中秋节推出的文创集市,不仅向市民展示了漳州非遗技艺、传统民俗和文创作品,更让文创企业直面市场,直观了解消费者的需求。集市的火爆让出摊的文创业者收获颇丰,但一些概念型文创产品只展不卖,也让市民逛街淘宝的兴致打了折扣。
“殊不知,业者或许错过了一次销量井喷、从出摊变‘出圈’的机会。”漳州市芗城区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李鹏认为,很多文创产品不缺巧思,但缺清晰的策略定位以及系统性的运营、传播,这是古城IP发展的一个难点,“我们希望漳绣、漳浦剪纸等民间技艺不只是好看、好玩,最好还要能和时尚产业结合起来,实现‘好卖’”。
对于文创“出圈”,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康兵认为,鉴于年轻人已成为文创领域的消费“主力军”,新的文创产品必须根据当前主流消费需求作出改变,才能使传统文化元素焕发新的生机。
“让新技术与传统非遗融合,开发出融合性的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艳认为,市场融合就是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品牌整合等方式,打造出漳州特色的文创品牌。
有的文创业者认为,作为链接产业的关键一环,文创涉及城市IP的诸多环节。对于物产富饶、沉淀着闽南文化的漳州而言,有效发展文创产业,致力于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让文创与三产有机融合,或可寻求精准破局。(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王凯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