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商业发展论坛蓝色峰会在福建霞浦举行。 新华网 刘丰 摄
新华网福州10月29日电(刘丰)作为一个海洋大省,2023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1.7%,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2%,但海洋经济增长也面临科技创新不足等制约因素。该如何推动海洋经济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10月28日,商业发展中心、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在福建霞浦举办2024中国商业发展论坛蓝色峰会,政府、学界、业界代表围绕“新质生产力与蓝色海洋经济”主题,探讨新质生产力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新时代,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优势在哪?
嘉宾们一致认为,发展海洋经济,既要不断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也要培育海洋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激发更多蓝色动能。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传统优势产业。全球养殖水产品,60%来自中国。借助数字技术,我们在人工养殖方面,还有很大空间。”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说,我国内陆湖泊河流众多,海岸线长,要通过新技术在内陆发展智慧养鱼、工厂化养殖,在广阔海域建设海洋牧场、智慧渔场,丰富我国的食物结构,保障“吃鱼自由”。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认为,我国海洋产业正大步走向现代化,海洋装备、高端智能船舶、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福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等成为海洋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福建可以将海洋产业向高端、深远海、融合化发展,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潘新春说的“融合化”发展,是指“海洋旅游+历史文化+现代科技+海洋公园+海上设施+海洋美食+康复养生”。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原总工王晓惠也认为,海洋经济的新业态可以在融合方面多下功夫,例如渔业和光伏融合的渔光互补、风电和光伏融合的风光同场,旅游业也能和海上牧场融合,开展垂钓、捕捞等海上体验游,这些都能成为海洋经济的发力点。
融合还体现在境内外市场的融合。纵观当前的国际环境,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商业发展中心顾问龙永图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就海洋经济而言,要发挥我国在造船、基建、海上风能等领域的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福建如何打造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
掘金蓝色经济,离不开海洋科技支撑。首先就要完善数字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陈义兴表示,要加快5G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口、航道航线、码头的5G网络覆盖,打造沿海区域5G网络立体覆盖;要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构建海洋数据平台,强化海洋数据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海洋基础数据质量。
“福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产业规模不够大、创新能力不够强、科研人才缺乏等问题。”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徐平东认为,要完善海洋科技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整合创新资源,建立省级海洋科技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带动产业做优做强;同时,完善海洋人才梯队建设,办好涉海高校,打造特色优势涉海学科,引进培育海洋高端人才,造就一批海洋领域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
“海洋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尚未成为产品化、产业化、工程化的主体,成果转化少,带动力不强。”王晓惠说,对科研院所来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而对企业来说,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可能并不是企业需要的技术,这就需要在研发制度上进行创新。
福建农科院农业经济首席专家曾玉荣也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在技术上创新,还要在制度上创新。例如,要创新跨界合作模式,工业、农业、电商行业间可以跨界合作,产业上、技术上也可以跨界合作,从不同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
峰会现场。 新华网 刘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