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丁静 林善传 萧海川
编者按:村办建筑公司、村办物业公司、村办艺展公司……当前“村办公司”这一经营主体在农村社会中已有广泛可见度和显著影响力。这些原生于农村、扎根于乡土的村办公司,不仅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更通过盘活既有沉睡资源、提升生产力水平、刷新产业经营管理方式、打造乡村新业态等,将广大农村地区带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大门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在城市里生长壮大的公司,一批村办公司除了具有企业经营一般功能之外,更体现出“外部性”“乡土性”的特点。立根乡土,它们重塑农民组织形态、农村利益格局,给破解基层治理难点、乡村服务痛点带来新资源,提供新思路。通过村办公司这一平台,不少乡村产业发展与有效治理形成共生互促,经济实力与公共服务得以彼此借力。可以说,时下此类村办公司的出现和成熟,是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次必然且深刻的呼应。
人居环境爱护难?
8万字物业日记折射村庄之变
北京市怀柔区北沟村物业公司经理王建的工作日记上,记录了不少接水管、修路灯、浇花除草这些零敲碎打的事情。王建说,这些上不了台面的小事、杂事,如果没人管,就会成为老百姓的“费心事”“烦心事”。从2016年北沟村成立物业公司至今,他已经写下了8万多字物业日记,写满了12个笔记本。
北沟村内民宿酒店一景。丁静 摄
北沟村位于慕田峪长城脚下,村民世代仰望长城、修筑长城。过去,由于位置偏远、土地贫瘠,这里被人们称为“北旮旯”。改革开放20年后,北沟村仍然没有一块水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过去年轻人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北沟人。”村里的老人告诉半月谈记者。
19年前,村支书王全上任,他着手从人居环境开始改变村子的颓势。王全带领村委班子身先士卒,拆除违建、清理垃圾、美化道路……在日复一日的“环境革命”推动下,“落后村”逐渐成了“人气村”,借着慕田峪长城的名气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北沟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还吸引不少外国创客长居于此。
村庄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村干部的压力越来越大:要维护好现有的建设成果,村委几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村支书王全琢磨,可以用公司化的管理方式,把人员和资源整合、盘活。2016年6月1日,北沟村成立了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个村级物业公司,作为村委会下属企业单独核算。
与城里的物业公司一样,北沟村物业公司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按点上下班、休请假。按照村庄发展实际,北沟村物业公司施行梯度收费,村民一户一月只收取5元物业费,有营业收入的民俗经营户每月收取10元至20元,对于规模较大、周边维护难度较高的酒店、民宿等则按市场价收费。
王建介绍,被编入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都是北沟村本地村民,他们多是村里以前的水电、社保、农技、长城管户专员,公共服务意识和水平较强。进入物业公司后,他们的岗位由公司安排统一调配,工资统一发放,接受正规考核。
翻开王建的物业日记可以发现,大到村庄美化、长城维护,小到给村里老人换灯泡、宣传垃圾分类,每年村里800多项大小事都通过物业公司办理。如今,过去外欠80多万元的北沟村每年可结余数百万元,村民支持物业管理的腰杆越来越硬。
公司与村民互惠互利保障机制之下,物业公司走上了一条便民化、可持续、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北沟村这个曾经让村里人羞于对外介绍的名字,出现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榜上。带动北沟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王全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提出建议,成立村级物业公司这一模式可向全国推广。
凭借着物业运转下良好的村居环境、淳朴的村风民风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北沟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生活需求有机结合。在王全的构思中,北沟村可以成为怀柔科学城的会客室、发布厅、科学社交基地,目前已有抖音等互联网公司把北沟作为大型活动的主办地。慕田峪长城下,有文化、有活力、有人气的北沟村让周边村羡慕,令城里人向往。
村民在家致富难?
村里上班,月薪能过万
加热、成型、淬火……工人师傅们在岗位上各司其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是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里辛街道北赵家峪村办企业——鸿润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生产日常。
赵聪是北赵家峪村民,毕业后在外打工多年,2019年返乡后来到村办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在自己村里的企业上班,省了不少事。”赵聪说,公司生产高峰期一个月能有1万多块钱工资,平峰期也有近6000块钱的收入。
目前,北赵家峪共有3家村办企业,都由党支部领办,像赵聪这样在村办企业上班的人不在少数。“村办企业一共聘请了150多名职工,主要是本村村民。”北赵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吴杭希说,“村民们从家里到工厂上班就几分钟的路程,非常方便。”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是村庄发展的一个“豁口”,这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农村资源开发,更能有效推进农村产业振兴。北赵家峪村民吴修川瞄准市场需求,回村后开办了一家生产耐火材料的企业,在党支部协调厂房用地、提供资金支持的帮助下,企业已颇具规模。
企业成长离不开村庄支持,乡村振兴得益于企业回馈。目前,北赵家峪共有十几家村民创办的企业,带动村民就业近百人。在村办企业和村民自办企业中务工的村民达200多人,占到全村劳动力的70%。
北赵家峪服务群众窗口
村企共建不是企业单方面付出,而是村企的“双向奔富”。吴杭希介绍,村党支部不干涉企业经营,公司按市场规则办事,村民凭技能务工,通过这种模式,实现村党组织和企业在人力资源、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方面相互支持。
集体强、村民富,在北赵家峪,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成为产业发展的一条鲜明路径。现在,北赵家峪可实现年集体收入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2.8万元提高到如今的5.6万元。“如今,居民医疗保险、学生校车费用等都是集体出钱,55岁至70岁每人每年2000元的补助,70岁以上补助3600元。”吴杭希说,北赵家峪积极探索村办企业新模式,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走出一条“强党建、兴产业、带区域、富百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农业后劲维持难?
小公司“唤醒”撂荒地千余亩
走进福建省光泽县寨里镇官桥村,奔腾而下的溪水隔断了通往一处山垅田的小路。半月谈记者爬上官桥村支部书记龚谦华驾驶的一辆农用车,从小溪的堤坝上慢慢前行,看到村民毛桐才和妻子正在复耕田里整理烟苗。这是毛桐才在复耕田里以“水稻+烟叶”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年头。
当地基层干部介绍,过去由于洪灾或村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寨里镇有不少山垅田撂荒多年,十分可惜。通过调研了解到,撂荒地复垦成本达每亩1000-1300元,而全镇可复垦的此类农田达上千亩。钱从哪儿来?一时难倒了一心想整治撂荒地的基层干部。
在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多次协商下,2022年7月,光泽县寨里镇成立镇村合资企业——光泽县西麓乡村建设有限公司,将镇政府拥有的老旧、闲置资产注入公司,获得县农信社100万元的授信额度,作为整治撂荒地的启动资金,并把官桥、浆源两村作为整治试点村。
“依托镇村合资公司的平台,全镇范围内劳动力都可以得到有效调配。同时,在公司化运作之下,效益高的农田可以弥补效益较差的,平衡运作下能使全镇撂荒地逐步得到全面整治。”寨里镇镇长兰宇驰说。现在,寨里镇已争取到各种补助资金和村民出资等390多万元,用于整治撂荒地和支持粮食生产。
“去年村里支出约3万多元,复垦了近40亩的撂荒地,今年村里就把这一片地流转到西麓公司,由公司支付各类费用统一种植作物。”龚谦华说,通过公司规模化运作,镇、村、农户都有比较稳定的收益,撂荒地终于“苏醒”了。
荒地整治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浆源村支部书记、西麓公司撂荒地整治负责人黄世娇介绍,当地山垅田较多,耕作条件受到较大限制,容易造成二次抛荒。
要避免二次抛荒,就要让耕地好种、能种出好东西。黄世娇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等基础设施,提升宜机作业水平的基础上,村里引导农户把地先流转给村委会,再流转给公司负责经营。这样既有资金保障,又能根据地块自然条件分类施策,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特则特,以实现撂荒地整治经济收益的稳定性和最大化。
“我自己家有50亩田地,又帮村里耕种10亩复垦田。在镇和公司指导下,我采取‘烟叶+水稻’轮作的方式照料这60亩田。”毛桐才说,轮作种植结合下,既能提高复耕地的产出效益,也能提高个人收入。
在官桥、浆源两村,村民们习惯把这种运作模式总结为“1+2+3”:“1”即以公司为主平台,“2”即开展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转经营两项业务,“3”即对复垦出来的撂荒土地采取公司自主种植、引进大户种植和农户自行耕种三种方式。2022年以来,寨里镇共整治撂荒地超1165亩,撂荒地复耕复种率达到64%。镇村合资公司运作之下,农民获得增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镇、村、企由此实现同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