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标准建设的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新华网发 (谢贵明 摄)
新华网福州1月22日电(蒋巧玲)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建“体系”、强“链条”,常态长效地融入百姓生活,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2017年,福州市被住建部列为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此后,全市自上而下,一次次秣马厉兵,在全国首创推行“三端四定”工作模式、探索出“2.0版垃圾分类福州模式”,让“垃分”难点变亮点,分出了“拉风”绿色新生活。
高配:领导“挂帅” 建章立法
先行先试之初,国内尚无一个城市,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上取得完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作为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福州需要开拓创新的魄力,更需要拔钉抽楔的勇气。”福州市城管委主任陈登峰说,列入重点城市后,福州锚定示范引领目标,生活垃圾分类由点扩面,逐步推进。“但是,要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福州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在试点之初,福州垃圾分类工作存在不少薄弱项,比如法规制度保障体系薄弱,市民分类意识、分类知识欠缺,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等。
福州市城管委副主任林长盛介绍说,为系统解决这些问题,福州市成立了由书记、市长“挂帅”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谋划顶层设计。此后,各级各部门有效衔接,梳理完善工作机制,并由城区向外延伸,各县(市)区对标开展。
在此基础上,福州市密集建章立法,将各项保障匹配到位。2019年3月,《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颁布;2020年1月,《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仅近两年来,福州就完善配套出台了20余个分类规范性文件。两级财政还从“钱袋子”里划出专款,真金白银地为垃圾分类工作保驾护航。仅2021年,全市垃圾分类前、中、后端就累计投入约18.175亿元。
创新:“三端四定” 强链补链
体制是框架,链条是核心。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福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链条建设同样亮点频出。
“公交站牌式”收运、“摇铃上门”分类收运、生活垃圾“零填埋”……这些做法和成效,均来自福州市在全国首创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三端四定”工作模式。该模式从前端分类“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管理、定位监控”,到中端收运“定好企业、定好车辆、定好时限、定好点位”,再到后端处置“定点查验、定厂处置、定准流程、定责监管”,无不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福州智慧”。
在晋安区安亭路融信后海小区,收运企业将分类垃圾桶定时送到小区门口“站牌”处,专用运输车到点位运走垃圾后,保洁人员即冲洗路面,垃圾桶停留路面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实行垃圾分类初期,灰炉新苑小区垃圾乱丢的现象比较严重,各项机制完善后,垃圾及时清运及时消毒,居民基本养成了良好的投放习惯,社区环境大大改善。”鼓楼区温泉街道东大社区书记郑丽玲说。
事实上,随着“三端四定”工作模式的横向推进和纵向深化,福州城区已因地制宜建设了5119座分类屋(亭)、13座城市管理综合体,设置了小区垃圾“公交站牌式”收运线路259条……2017年以来,福州还投入近50亿元,高标准建设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和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体系。2020年底,城区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废弃物“零出园”、污染物“近零排放”。
目前,福州五城区小区和公共机构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图为马尾海关的垃圾分类宣传栏。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聚力:宣传“加码” 入脑入心
链条模式推陈出新,群众宣传更要开足马力。
为了营造浓厚氛围,让垃圾分类理念走进千家万户,福州市出了不少“奇招”:从娃娃抓起,编印中小学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全市722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发放垃圾分类知识读本114万余册;“小手牵大手”,常态化组织开展“家、校、社”互助实践活动,2021年累计参与人次572.2万人次;全媒体立体推进,在主流媒体开辟专题报道、制作垃圾分类动漫片、每周推出抖音系列作品、摄制广播微情景剧、融入传统闽剧走上舞台……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点”以贴近生活的百变形式走进群众,入脑入心。
“我们每个月举办一场活动主题活动,把垃圾变废为宝这类手工DIY活动很受欢迎,小朋友和家长们一起动手,寓教于乐,趣味无穷。”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晋安区岳峰镇桂溪社区副书记陈荧切身感受到了宣传的力量,“小朋友们学会了,回到家马上主动教爷爷奶奶,效果特别好。”
不仅如此,为了“铺地毯式”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福州市还组织分类一线人员、督查员、志愿者开展集中培训,2021年累计组织培训7800余场,参与人数11.4万人次。市城管委还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千名城管志愿者进社区”开展分类宣导,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进1378个小区,宣传引导数万名群众。
升级:智慧分类 “拉风”生活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新时期城市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2.0 版垃圾分类福州模式”应运而生。
“相比1.0 版本,2.0版垃圾分类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更加智慧化、人性化。”林长盛介绍说,随着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覆盖完善,福州各城区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智能设备、积分制度、智慧管理等新手段,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绿色生活新风尚。
例如,在晋安区象园街道熙悦锦城,业主将分拣好的垃圾放入对应窗口后,系统自动记录业主门牌号,并实现自动称重、实时上传数据、满溢报警;在鼓山镇钱隆世家小区,居民扫码即可开箱投入垃圾,获得积分,并用积分兑换小礼品或服务……
智慧“垃分”打造出的新体验,有效促成了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目前,五城区小区和公共机构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居民分类准确率达85%以上。2021年,城区生活垃圾月产生量相比2017年下降了21%,在住建部的考评中位居前列。
“成绩来之不易,但都已是过去式,放眼全国,我们依然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要让老百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陈登峰说,下一步,福州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巩固提升专项整治行动,着眼薄弱环节、重点单位和区域,化钝为利,全覆盖高质量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图为福州市鼓楼区盛世名门小区垃圾分类屋。 新华网发 (许流钦 摄)
福州市晋安区熙悦锦城小区的垃圾分类智慧屋,可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数字化管理。 新华网发 (许流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