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福州11月14日电(刘丰)走进上研院(福州)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无人化医学实验平台上,机器人正精准完成试剂分装;戴上VR头盔,握上手柄,就能在阿尔兹海默症辅助训练设备上进行定制化场景训练;在智能程序的赋能下,普通的机械臂成为上肢康复训练的帮手,还能精准记录康复数据……
作为全国首个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承建单位,这家落地福州新区(长乐区)一年多的企业,已在医疗机器人研发、产业生态搭建、检测认证服务等领域实现快速突破,用“上海技术+福州土壤”的协同效应,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信心。

人形机器人走进医疗实验室。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技术攻坚:锚定医疗赛道 筑牢创新“硬支撑”
2024年3月,上研院(福州)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由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长乐区人民政府、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州新区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打造机器人医生摇篮”的使命。
“福州创新中心以医疗机器人为重要切入口,致力于形成区域智慧医疗装备产业链基础引擎,推动智慧医疗产业的聚集和发展。”福州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训练场里,工作人员穿上布满传感器的设备进行人形机器人场景数据采集。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机器人医生”正逐步走进现实。2025年4月,全国首个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福州创新中心落地。训练场目标是训练出能适应各类医疗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它们将辅助医生、护士完成手术之外的各种医疗服务。
“我们的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一个高仿真、多任务的沉浸式训练环境。”上研院(福州)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张煜婕介绍,目前,训练场在关键场景的数据积累和算法迭代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技术转化成效显著:阿尔兹海默症辅助训练设备已开发200多种定制化训练模式,可用于阿尔兹海默症预防及康复训练,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为小型化家用产品;无人化医学实验平台通过“大模型+机器人”协同,精准完成化学实验、试剂分装等操作;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能自主识别、分拣输液管、输液袋等医疗垃圾……目前,部分产品已进入医疗机构试用对接阶段。
生态聚合:搭建赋能平台 织密产业“协同网”
今年6月,福州创新中心与纽顿科技达成机器人CR认证(中国机器人认证)战略合作,这是该中心以CR认证赋能具身智能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
纽顿科技是一家聚焦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场景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合作中,福州创新中心依托自身拥有的国家级CR认证资质,为纽顿科技提供从摸底测试、标准解读到CR认证申报的一站式支持。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上研院(福州)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周梅杰介绍,针对具身机器人关键模块,该中心还将与纽顿科技一起,结合福州新区医疗、园区服务、制造等应用场景,共同探索场景化认证标准,让机器人产品更好地符合应用场景要求。
据了解,福州创新中心设置的验证中心,集检测验证与认证功能于一体,包含复合机器人检测和性能检测两个核心实验室,专注于机器人在医疗、康复、教育等应用场景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验证。
“机器人产品运输成本高、损耗风险大,我们的CR认证服务,让企业不用再到外地进行检测,大大提升了转化效率。”张煜婕说。
产业生态的聚合效应不止于此。今年7月,福州创新中心举办“闽创智汇·机器人创业汇”首期专场活动,邀请创业初期、规模小、技术硬核的机器人领域项目进行展示、交流。

致远智创科技展示其自主研发的BCI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活动现场,福建致远智创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BCI(脑机接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体验者戴上装备,集中注意力,就能用意念控制机器人,让它带着体验者完成坐下、起立、行走等动作。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上海电科股权投资等10余家投资机构现场开展项目评估,并为项目市场化提供专业指导。
“闽创智汇·机器人创业汇”是福州创新中心打造的特色品牌活动,将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资本对接和政策推介等服务,搭建机器人领域创新项目与福州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桥梁。参与项目可通过该中心的科研资源和产业生态,加速技术验证与商业化进程。
“医疗机器人产业尚处蓝海,我们要做的是搭建桥梁,让上下游企业抱团成长。”张煜婕表示,福州创新中心始终秉持“建平台、聚生态、促转化”理念,未来将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培育创新项目、引导产业资本等方式,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医疗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扎根新区:双向赋能共生 激活发展“新动能”
“选择福州新区,是综合考量后的战略决定,这里的政策诚意、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让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回忆落户决策,福州创新中心负责人坦言,福州新区(长乐区)“亲商、重商、安商”的氛围是核心吸引力。落地以来,园区国企新区集团不仅减免了物业费、租金,在活动举办、资源对接、政策兑现等方面还提供了高效服务,让企业快速落地生根、稳步发展。
福州新区(长乐区)的产业定位与中心发展方向高度契合。2021年10月,福建省唯一的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落地福州新区(长乐区),这是由国家支持成立的全国第三个医疗政策先行先试区。新区聚焦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聚集了细胞研究、医药企业等相关产业资源,为医疗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新区在算力、科研等配套资源的建设上持续提速,与中心的技术研发需求高度匹配,为医疗机器人场景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福州创新中心也为新区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新动能”。作为机器人研发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平台,中心不仅通过技术、服务赋能医疗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还通过高校合作、教育引进等方式,为新区注入人才活力,助力“产、城、人”融合发展。
未来3至5年,福州创新中心将实现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带动产业链实现可观经济规模,力争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高地。“我们的底气,源于自主可控的技术积累、跨学科的专业团队,以及与福州新区同频共振的发展环境。”张煜婕说。
从技术研发到生态搭建,从场景落地到区域赋能,福州创新中心用一年多的快速发展,勾勒出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蓝图。“这里有发展潜力,在这里,我们也期待能为福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