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闽南煤都”复绿又生金-新华网
"天湖山矿区逐步走出转型阵痛。"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闽南煤都”复绿又生金

2025-08-26 09:34:20 来源: 福建日报
字体:

  永春县下洋镇素有“闽南煤都”之称。在当地,曾经因煤炭开采而伤痕累累的天湖山矿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态修复与产业重塑。

  8月22日上午,记者进入天湖山矿区时,巧遇一支运输近50吨新鲜鸡蛋的物流车队。这些鸡蛋产自矿区一座刚投产不久的蛋鸡养殖基地。沿山路蜿蜒向上,眼前是草木茂盛的山坡和一垄垄长势良好的经济作物,群山似一幅绿意葱茏的油画。

  转型修复势在必行

  “现在你们看到的好光景,都是矿区关停、生态修复后的成果。”下洋自然资源所负责人林嵘嵘告诉记者,天湖山矿区曾是我省三大产煤区之一,兴旺发展了数十年,上万名矿工在这里刨出“工业粮食”。

  “最鼎盛时有300多个矿硐,拉煤的卡车排着长队,日夜不休,热闹极了。”曾为矿企负责人的姚布毅对天湖山矿区彼时的红火记忆犹新。

  然而,高强度、粗放式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在逐步积累,植被受损、土地沉陷、地表水流失等问题接踵而来。“天灰蒙蒙的,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据当地居民回忆,那时的天湖山黑乎乎的,煤矸石在路边堆积起来足足有几层楼高。

  粗放开采已经触及生态承载极限,转型势在必行。2019年,永春县痛定思痛,决定关停天湖山矿区,抚平矿业“伤疤”,恢复绿水青山,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尽管做足了准备,但转型的阻力还是超出想象。关停举措让当地经济受到冲击,上万名矿工失业,有人拍着桌子要补偿款,有人捧着磨到包浆的工具掉泪,更多人则忧心忡忡:“今后要怎么办?”

  “煤矿是当时的支柱产业,矿区关了就等于断了经济来源,不只是矿工群体,就连他们的家属、上下游产业链的从业者,意见都很大。”永春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康海滨说,各级各部门干部坚持不懈地入户走访,一遍遍讲道理,努力做通群众工作。

  天湖山矿区的蝶变由此拉开帷幕。永春县重点开展复垦修复,又于2022年通过全面“体检”,依托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系统性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划定生态保育区、农业复垦区、文旅开发区三大功能区,分阶段、分任务、分工程量开展整治。

  对症下药“刮骨疗毒”

  参与矿山修复的各方发现,根治“生态伤疤”无异于给矿山“刮骨疗毒”,比开采煤矿还要复杂。

  面对堆积如山的煤矸石,永春县编制了煤矸石专项利用修复方案,将煤矸石处置权放上公共平台招标,由竞得者完成煤矸石处置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相关企业还能利用煤矸石生产新型加气墙体砖,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这个变废为宝的尝试,不出意外取得了良好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已累计处置煤矸石超过110万立方米,节约治理资金超过1000万元。”康海滨说。

  在废弃矿山上长草开花也绝非易事。为解决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以及普通植物难以存活等问题,当地因地施策,在平缓地带采用“乔木固土+灌木涵养+草本覆盖”的模式,优选马尾松、木荷等耐旱耐瘠树种种植;在陡坡区域实施阶梯式削坡、锚杆喷浆等工程,形成较稳固的坡面后栽植爬山虎、葛藤等攀缘植物,实现“岩壁披绿”。

  如今,各色草木铺满矿山,边坡的巨菌草长势喜人。“生态系统功能逐渐修复后,也将基本消除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林嵘嵘说。

  最难的还是让土地“起死回生”。在全面修复地表植被破坏区域的同时,永春县还精选坡度适宜、水源便利的区域,实施土壤改良工程,采取客土覆盖、有机肥施用及微生物修复等技术,提升土壤肥力与保水能力,成功令天湖山矿区成为沃土良田,为后续产业导入奠定基础。

  记者驱车攀山的路上,要不是看到沿路标识牌的提示和保留下来的煤台,会发现这里与普通山区并无明显区别,很难想象它数年前还是“黑山头”。截至目前,天湖山矿区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479亩,构建起2800亩复合林草系统,区域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92%。

  如何维持修复效果?永春县结合“林长制”安排护林员每周巡山护绿,还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人工监测数据,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风险,累计布设监测点45处,实现生态修复数字化、长效化管理。

  产业转型享受红利

  矿区修复不是“一锤子买卖”,最终目的是给当地群众带来生态红利。永春县近年来频频探索矿区转型出路。

  永春县以土地复垦为突破口,利用矿区平整过程中产生的土地资源,吸引福建省初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佳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建设40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打造5G+智慧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投入850多万元参与周边土地生态修复。

  “为什么选在这里养鸡?”面对记者的好奇,基地负责人梁新峰解释道:“这里远离村庄,相对隔绝的环境便于禽类防疫,安全生产更有保障。”未来,这座基地将实现日产蛋200吨,同步发展生物有机肥、种鸡培育、特色生态种植、休闲农业等项目,解决2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产业链上下游还可带动上千人创业就业。

  永春县还通过整合矿区周边生态资源,集中流转工矿用地、林地、园地等共计2000多亩,吸引53家林下种植企业投资落户,打造艾草、竹荪、金线莲、灵芝等林下种植基地,推动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

  天湖山矿区逐步走出转型阵痛。“刚开始修复矿区时,老百姓不理解,觉得政府花大价钱投入矿山,还不如把钱分给大家来得实惠。可如今看着矿区变绿、天空变蓝、产业见成效,大家喜笑颜开,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康海滨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回城路上遇到当地群众。说起现在的日子、环境,他们言语中充满踏实和满意。矿区复绿生金路上,当地干部群众越发意识到,真正的财富来源于这让山野重生、让溪流回甘的勇气与智慧。随着发展之路从“地下开挖”转型为“地上开花”“多点开花”,天湖山矿区也实现了从“生态伤疤”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蝶变。(记者 汤海波 实习生 胡灿阳 通讯员 苏福彬 陈挺栋)

[责任编辑: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