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海很蓝,石头厝很有特色,有一种原生态的美。北港村是一个旅游村,但没有过度商业化的感觉,我们都很喜欢这里。”眼下,正是暑期旅游旺季,北港村人流如织,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前来旅游打卡。说起北港村的旅游体验,来自浙江的游客余卓成竖起了大拇指。
北港村位于君山沿海东麓,背山面海,村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拥有山、海、石、田等自然风光资源。近年来,北港村村两委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旅游+文创”的发展总基调,丰富民宿餐饮业态,打响文创品牌,不断擦亮旅游金字招牌,形成特色鲜明、业态多元、发展强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在两岸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盘活资源 发展民宿产业
兴起一个产业,盘活整个村落,这是北港村发展的生动写照。2015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北港村利用古石厝资源,发展壮大旅游、民宿、文创等产业,乡村面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平潭综合实验区“一村一品”的典型代表,民宿和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村民返乡创业,吃上“旅游饭”。
林洪彪便是北港村发展的受益者之一。2022年,借着村里旅游业发展的东风,他把自家的老宅改造成民宿,之后还租下其他村民的房子,进一步壮大自己的民宿事业。在北港村“与海时光”民宿,装修精致的客房、视野开阔的观海区位,吸引了许多游客入住,为他带来不菲的收入。
“我们觉得这里视野好,可以看海,就租下来装修成民宿,去年投入经营后收益很可观,游客反响很好。”林洪彪说,他十分看好平潭的民宿市场前景,目前在北港村已经经营了3家民宿。
据介绍,在支持民宿产业发展方面,北港村村两委不仅帮助村民办理相关手续,还指导民宿的装修设计,尽量保留石头厝的原始风貌。“现在村里基本没有闲置的房子,都用来做民宿和餐厅,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带来稳定的收入。”北港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益智说。
截至目前,北港村在营民宿114家、餐厅38家、便利店和摊位26家。2023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亿元,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10万元。
补齐短板 完善配套设施
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配套服务设施支持。北港村坚持以民宿商家、游客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职能部门和单位,通过建设国网电力便民服务点、加设变电器、打井取水等措施,保障经营主体的用水、用电需求,村里还陆续新建了旅游厕所、停车场,加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今年4月,北港村码头荧光步道打卡点和渔耕文化蓝眼泪打卡点项目完工。码头荧光步道的地面用荧光石铺设而成,在保留码头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内围进行改造,为游客提供特色拍照打卡点。“这几年,我们持续对北港村的基础设施进行翻修,改善供水、供电条件,用小型项目完善旅游设施。”北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晓清表示,他们下一步准备将村道改造成沥青路,提升交通承载力。
在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北港村村两委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对民宿、餐饮商户、公共区域夜景设计等进行改造升级,鼓励民宿业主通过绿植、凉亭、步道等设计,将乡土文化、历史情怀等融入庭院设计中,外筑美丽“大家”,内塑景观“小家”,兼顾生态宜居和乡村旅游发展。
村民林俊仲将旧石头厝改造升级成民宿,还获评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户。“拆除老石厝房时留下了许多石材,我们把它用到新房的建设上,房子的外观上完全保留石厝风貌,庭院也进行了整修、绿化,实现开窗见景、推门见绿。”林俊仲说。
文创为引 助力岚台融合
文创是北港村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2015年起,北港村在“石头会唱歌”团队的带动下逐渐成了两岸原创音乐人、手工艺人、艺术家的落脚点。
在“风中旅行”文创工坊,这里的创作素材都取自北港村,两岸青年一起动脑、动手,将贝壳、海螺以及废弃物料改造成桌椅、装饰品。
“风中旅行”文创工坊负责人杨秉皓介绍,他们希望通过文创工坊传达“共生”理念,人们在这里可以展示各自的才能和特质,诠释自己的故事,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把它们变成一个个文创作品。
在“以台青引台青”机制下,越来越多台胞进驻北港村发展文创事业,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这个暑期,岚台音乐季台湾地区音乐人交流计划活动在北港村举办,10组台湾地区音乐人在此演出,促进两岸音乐文化交流。
“活动期间,我们每周邀请1组台湾地区音乐人在晚上8点到10点间演出,让村民和游客听着台湾地区音乐、认识台湾朋友,拉近彼此的距离,希望通过活动让大陆的朋友了解台湾音乐,为两岸的音乐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台胞陈泓瑞说。
今年7月,位于北港村的“岚台文创交流坊”揭牌成立,为两岸文创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长期交流的活动场所,为北港村文创产业注入新活力。“我们为台胞在村里发展事业提供房屋租金方面的优惠,还提供场地支持他们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融合岚台元素,让北港文创村的品牌更加响亮。”方晓清说。(供稿: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宣传与影视发展部、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