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邰晓安 吴剑锋 李昊泽
古朴的店铺和民居错落有致,斑驳的墙面刻满岁月的痕迹,默默诉说着往昔故事。街道上,叫卖声、谈笑声交织成幸福生活的交响曲,人间烟火气升腾而起……在福建,老街古巷既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历久弥新的潮流集散地。
老街复兴,潮流汇聚
在福州烟台山景区,沉浸式话剧《风从茉里来》正在上演。观众跟随演员穿行于古厝中,一同参与剧情发展、感受福州百年风情,仿佛玩了一次剧本杀。“为观众带来无可替代的临场感、互动感、真实感。”《风从茉里来》制作人刘兆麒介绍,该话剧打破传统舞台界限,在景区一座百年古厝中上演,表现方式新颖独特。首演以来,吸引大批年轻粉丝慕名体验。
沉浸式戏剧并非古厝圈粉年轻人的“独一味”。烟台山石厝教堂的秋日银杏、街区里的“万国料理”、时尚前卫的潮牌店、福州方言主题的咖啡馆,都在展示烟台山作为百年潮流聚集地的底气。
19世纪中叶,福州开埠通商,各国使领馆在烟台山拔地而起,咖啡馆、照相馆、西餐厅等业态逐步在烟台山扎下根来。山上留存的各式历史建筑汇聚出浓郁的近代风情。统计显示,片区内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有191处。近年来,烟台山在充分保留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推动古建筑修复和老街区复兴,展现古城福州的别样魅力。
“烟台山的规划开发注重提升游客体验感,引入的业态也更偏向年轻消费群体。”烟台山管委会副主任李晋说,烟台山景区挖掘国际文化元素、本地民俗,引入一批独具特色的商业业态,结合历史建筑定期推出公益性展陈。
游客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喝咖啡。姜克红 摄
在“世遗之城”泉州,脱胎于当地民俗文化的簪花体验、娘惹换装旅拍热度正盛。走进位于泉州古城中山路通政巷的虹惠娘惹文化坊,进店挑选娘惹服饰的游客络绎不绝。头戴簪花围,身着娘惹服,到侨批馆写一张“侨批”寄给好友,在骑楼改造的民宿中住一晚……老街区里的新玩法、新体验,让游客充分了解泉州独特的闽南文化。
“当下游客出行已从单纯游览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福建历史文化街区涌现的新业态体验感强、互动性高,受到游客欢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促进会副会长吴立官说。
守住传统,守望烟火
随着城市更新和人口流动,老街的面貌一直在变。如何在新旧变换中留住“老味道”,成了老街面临的共同课题。
此前,泉州古城曾经历过老城之痛——楼间“飞线”密布,街面污水横流,私搭乱建严重,居住人口老龄化……2016年,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成立。为了系统保护古城,泉州将古城格局划分为功能区和保护区,不搞大拆大建或盆景式开发,大力推行“微改造”,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开辟文旅经济发展空间。
“保护古城中的古建筑是赓续泉州文脉的重要一环。”泉州市住建局技术中心副主任谢永明表示,层叠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风格各异、状况不同的古建筑,对其进行修缮保护的过程更像是“在建筑上绣花”。专家逐屋逐栋制定加固、修缮计划,替换老化建材时,深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还原建筑风貌时,细抠每一道门、每一扇窗。
在泉州中山路,游客观看变脸表演。周义 摄
如今,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街巷俨然,道路通达,闽南古厝星罗棋布,古塔古寺、骑楼洋房点缀其中,泉州厚重而多元的文化被完整展现。
有形的建筑是老街的“根”,无形的市井烟火气则是老街的“魂”。漳州古城地处闽南九龙江畔,完整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走在古城石板路上,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老人们在茶馆相聚,泡茶谈天。“漳州古城的烟火气,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也让居民们找到了归属感。”古城所在的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郑蔡乐说。
“居民是古城的灵魂,留下居民,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营生模式,才能延续整个古城的历史文脉和烟火生机。”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工作人员蔡一峰说。
青年共建,创意无限
从“老”到“潮”,福建老街蝶变的背后,既有政府的规划引导,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添砖加瓦”。
在火爆之前,烟台山曾经历过一段荒芜破败的岁月。2010年起,福州市启动烟台山特色街区及危旧房零星改造等项目。2015年,万科集团竞得烟台山出让地块,打造124亩的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让这里迎来蜕变。
“专业团队规划业态,营造街区,吸引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归宿。”李晋说,在企业、商户、原住居民的共同参与下,烟台山这个开放共享空间碰撞出无限火花。
夜幕时分,近千年历史的漳州古城文庙活跃着青春的气息。青年创业者支起摊子,销售自制明信片、手工饰品、非遗产品,表演街头互动魔术,组织漳州非遗文化木偶戏快闪,打造富有文艺气息的文创市集。
“古城附近生活着许多年轻人,他们不仅是居民,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年轻一代拥抱古城,融入古城,古城方可永葆青春。”郑蔡乐说,近年来,漳州古城举办了市集、游园会、国潮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吸引青年创业者参与古城活化利用,共同打造“不老的古城”。
在龙岩长汀古城,“95后”客家小伙马学钦经营着一家文创店铺。2018年,大学毕业的他回到家乡,做起了种植销售客家甘草的“新农人”。他在县前街租下店面,成为文创空间的主理人。“年轻人要有传承自家文化的志气,用青年接受的新方式、新概念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文旅行业中来。”马学钦说。
福建省住建厅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福建省已重点扶持超过400个街区名镇名村改善提升、1700多栋历史建筑修缮维护和活化利用,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约22亿元。其中,80余条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得到整治改善提升,累计投入省级资金近3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约5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