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教育部召开“教育入学一件事”深化推进会指出,“教育入学一件事”已列入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首批13个重点事项之一,要以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服务”宗旨和“高效办事”担当,把这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贯彻好、落实好。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厦门早在2014年便稳步推进“教育入学一件事”集成式改革,通过技术赋能教育服务,重塑入学招生业务流程,实现基础教育全学段的入学报名“零跑腿”“不见面”,并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铺开。
在“教育入学一件事”深化推进会上,厦门应邀作经验交流。厦门“教育入学一件事”系统获评福建省2023年度公共数据应用优秀案例。
率先试水,打通入学办理的难点堵点
8月11日,是厦门市幼儿园报名的日子,不过,绝大多数幼儿园却“静悄悄”。得益于厦门大力推行“教育入学一件事”,家长不必顶着烈日到公立幼儿园排队报名,只要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就可以完成报名。
这样的幸福感源于厦门教育政务服务理念的革新。
“从你需要什么到我可以为你做什么,我们从群众的视角出发,针对群众呼声较高的需求,努力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政务服务应用场景。”厦门市教育局基教处有关负责人说。
2014年,厦门市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积分入学办法指导意见(暂行),集合教育局、人社局、公安局、住建局等部门力量成立工作专班,从积分入学领域试水“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明确时间表、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共同推动改革落细落实。
多部门合力再造入学报名流程,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按照方案,以“少填、少报、少跑、快办”为目标,各部门对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的申请材料、办理流程、事项准则等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学校和群众办理入学的难点、堵点问题,理顺前后置关系,形成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具体工作方案,报市级审改部门备案后实施。
次年,“积分入学报名入口”在厦门市教育局门户网站上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报名方式率先实现转变,后来范围又拓展到“小升初”、幼儿园。
过去积分入学报名,家长要到公安部门打印居住证明,到人社部门打印社保材料,如果有房产抵押,还得到银行办理借出手续。“积分入学报名入口”上线后,只要网上报名,系统自动调取信息、认定积分分数、电脑派位,全程办理都“不见面”,全市一年节省超过3000万元的社会综合成本。
借助“一张网”,实现各平台数据互通
今年9月,王思劼将就读厦门大同小学。从预报名到正式录取,王思劼的家长王斌感觉很轻松便捷:“报名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完成,每个步骤指引清晰,后续所有的审核、确认和录取信息都可在线上获取。”
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入学大事,得益于政务“一张网”。
2022年,厦门市教育局依托“厦门i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入学一件事”管理系统,线上报名渠道覆盖省网上办事大厅、“闽政通”App、“i厦门”App、“i教育”官网及微信公众号等手机端和电脑端,厦门也成为全省唯一可通过各平台全程办理入学的设区市。
在前期部门横向协作的基础上,管理系统整合了公安、人社、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海量数据资源,精简9部门9种证明。这意味着,一次注册,信息全通,家长无须再提供各类证明材料,系统将自动比对、核验材料信息,动态实现“线上报名—数据共享核验—结果反馈”全流程、全学段的闭环通办,真正做到入学报名“一趟不用跑”、全过程办理“不见面”。
据统计,2023年厦门“入学一件事”管理系统惠及15.4万名学生,累计共享调用各类数据320.59万条,减少提交约77万份证明材料,办件联办率在90%以上。
不仅家长“解放”,教师也“松绑”。厦门市深田小学校长吕珈臻深有感触:“系统打破招生时间空间限制,工作效率提高了。我们也不用战战兢兢审核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极高。”
拓宽范围,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人
人才子女就学、台胞子女就学能不能一个入口一网通办呢?在厦门,答案是肯定的——打开“i教育”手机端,按照要求填写表单,上传相关材料后即可完成预报名。
从积分入学到政策生入学,厦门不断拓展“教育入学一件事”的服务半径。
“过去政策生入学由归属部门上报名单给教育局,审核周期长。”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信息科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逐步将政策生纳入‘入学一件事’系统,家长线上报名后,系统会自动将数据归集,并推送至相应部门审核。整个过程高效率且公开透明。”
当线上入学报名启动,现场咨询服务点及咨询电话面向学生家长同步开放,适龄儿童家长可就近就便在各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片区学校或社区等便民服务点办理线下报名。相关业务人员把办公地点搬到群众“家门口”,由专人进行现场政策解答与填报指导,协助不会操作手机或年龄较大的家长等快速办理入学手续,实现“教育入学一件事”线下办理“只进一门”。
每年招生期间,厦门市各区招考中心、部分学校还开通校园服务热线,安排熟悉业务的教育从业人员悉心接听群众咨询,详细进行政策解读。“入学关系千家万户,办好‘教育入学一件事’,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温度。”市教育局基教处有关人员说。(记者 邓婕 通讯员 傅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