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心跳最高达240次,来到人世间仅2个月的宝宝小彦,有着一颗疯狂跳动的心脏。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电生理团队凭借一根导管,3秒放电消融,成功完成这一例高难的极低龄射频消融术,让宝宝心跳回到正轨。据介绍,这是福建省最小年龄的射频消融手术纪录。
240次 心跳是同龄婴儿的两倍
入院第一天,小彦看似安稳地在妈妈怀里熟睡,但其实他的小心脏却在超速狂跳。正常婴儿的心率约为120-160次/分钟,而小彦的心跳几乎是两倍。
“一出生医生就说心跳偏快,45天去体检,当地医院建议最好查一下心脏。”小彦的妈妈说,症状一般在孩子睡觉时发作,一摸宝宝的颈动脉明显感觉搏动非常快,整个人精神状态也较差。最终,他们辗转求诊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确诊为B型预激综合征。
“这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比常人多长了一条捣乱的‘电路’,会让正常的心脏电传导发生‘短路’,引起心动过速。”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黄卫斌博士介绍,这类心律失常患者尽管平时没有症状,宛如常人,但会不定期突发心慌、胸闷、胸痛等表现,且往往愈加频繁,心功能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从来不敢出远门。
眼看孩子几乎每天发作,药物也只能暂时控制,射频消融术是唯一的根治办法,即微创穿刺把导管送达心脏特定部位,将射频电流转化成热能精确释放,从而阻断异常“电路”。
3秒钟 精准制服“失控”心跳
医生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出生仅61天、心脏还不如一个鸡蛋大的小彦接受了射频消融术,这对电生理团队的技术、设备及协作经验都是极大的考验,国内少有医院敢于开展此类手术。
婴儿的心肌组织娇嫩,血管更远比成人细小,直径仅约3毫米,手术一开始的麻醉和穿刺便是不小的挑战。凭借精湛技艺跨过这两道坎后,电生理团队启用了三维标测系统这一手术利器,无须使用X射线,就能在屏幕上显示的心脏解剖结构以及标测、消融位点的精确三维坐标的指引下,娴熟操纵极细的导管,如履薄冰般游走于狭小的婴儿心脏内,最终仅靠1根导管就精准找到传导异常位置,消融3秒钟掐断了不听指挥的“电路”,平复了孩子狂乱的心跳,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射线辐射。术后,小彦的心跳便趋于正常,未来成长与正常孩子无异。(记者 楚燕 通讯员 刘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