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惠安县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四好农村路”,通过创新模式推动融合发展,以农村公路“毛细血管”活化交通路网枢纽扩容,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以路为引带全局,创新“交通+”发展模式
“交通+产业集群”,打造工业走廊。以“联网、补网、强链”为主线,紧密衔接以中化泉州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链、达利食品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链等优势产业,通过推动青兰山油库至县道309线道路、县道310线拓宽改造等路网建设,串联工业园区间产业运输通道,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沿线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交通+片区改造”,提升城市能级。树立“建交通就是建片区”理念,统筹城西片区、惠泉片区等五大片区更新改造,重点结合黄塘溪沿线开发,一体推进路网项目建设和城西片区更新改造,密切联动交通设施和城市功能,引入办公、商业、住宅、生活娱乐等功能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交通+村居环境”,构筑和美乡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把农村道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头号工程,同步规划建设地下自来水、弱电、污水等管网设施,避免道路重复开挖。注重匹配村庄特色风格,采用多种村路铺装形式,打造山霞镇山青大道、霞美路等乡村典型道路。
“交通+文旅景观”,赋能全域旅游。以建立国家级全域旅游典型区为契机,对接崇武古城、惠安女民俗等特色资源,完善崇武滨海大道等路网建设,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项目结合融合,打造笔架山到洛阳桥沿线的“山线”田园风光、大岞风情园到青山湾沿线的“海线”滨海风情等特色旅游亮点。
以路为媒联全域,创新“客货邮”融合模式
惠安县积极融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借道兴泉铁路,整合城南东环路、产业路一期等路网,构建由5个县级物流中心、104个镇级农村物流服务站和279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组成的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农村客货邮服务网络,畅通农村物流“微循环”。
在“村村通公路、村村有公交”基础上,惠安县充分发挥城乡公交运力优势,采取网络共享、线路共配、资源共用等方式,让快递包裹搭上公交“顺风车”配送至镇村服务站点,实现“村村通快递”。
围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惠安县发挥供销社“统购统销”优势,成立惠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企业三方资源,开通农超对接、产销对接物流线路,有效衔接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等渠道,并搭建农村客运、货运、快递融合发展的客货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确保市场化运营高效率、可持续。
以路为桥护民益,创新“管护建”服务模式
惠安县推广应用“路掌通”,开发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对全县750条农村公路路况、养护过程、灾毁路障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基本实现全覆盖自动化采集,累计自动化检测里程724公里。聚焦科技赋能,采用PDA、车载智能设备等新一代智慧信息手段,融合监测和指挥中心功能,完善农村公路技术监控布点,提升路政执法水平。
探索建立“专群互补”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一方面,立足日常养护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专管员、村有村路长”的县镇村三级养护队伍,保障日常管护;另一方面,针对镇村缺资金、缺技术难题,聘请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对农村公路实行标准化技术养护,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聚焦群众关切的出行难问题,惠安县将农村公路提级改造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2023年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10公里,让“四好农村路”通到群众心坎上。(福建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