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有一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厂——红旗瓷厂。它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德化陶瓷工业化的象征,生产的白瓷远销海外。
斑驳的红砖墙、高耸的老烟囱、锈迹斑斑的窑炉……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世界瓷都”的辉煌历史。
如今,这座沉睡的老厂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红旗坊·文旅产业园”,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厚重感,更融入了现代艺术与潮流体验,成为德化文旅新地标。园区(一期)将在今年“五一”试运营。
老建筑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最珍贵的“文化基因库”。当设计赋予历史以新生,一座老瓷厂便能成为激活整座城的“超级IP”。从老厂房到集文化、旅游、创意、商业于一体的德化白瓷文旅综合体,隐藏在红旗坊·文旅产业园(一期)的“建筑密码”是什么?
工业遗产·修旧如旧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老瓷厂之一,红旗瓷厂保留了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建筑风貌由红砖厂房、石块墙厂房、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彩钢板建筑等构成。
红旗坊·文旅产业园的设计方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共同操刀。
设计团队对红旗瓷厂及其周边包括祖龙宫、亨鲤堂等做了大量深入的调研,提出以文创文旅商业模式全面复兴红旗瓷厂,采取微更新、轻介入的方法,逐步实现从城市主干道到瓷厂的界面修复,将城市生活逐步引入厂区。
在保留高烟囱、老窑址等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园区对苏式风格厂房实施保护性修缮。修复后的红砖外墙、人字梁顶重现瓷厂历史风貌,红砖肌理与钢构玻璃的材质对话,工业记忆与艺术创意的时空交织,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更新范式。
新旧建筑·绿脉延续
斑驳的红砖墙下,红旗瓷厂的记忆在绿意中苏醒。高耸的烟囱守望天空,老窑址的轮廓在阳光下低语。那些曾承载瓷土与火焰的角落,如今被春风种下了新的故事。
新生的绿脉与古老的砖瓦,正在完成一场关于永恒的对话。将原本硬质的工业场地,转化为具有持续生态效益的绿色基础设施,形成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生态廊道。
挡墙立面绿化、屋顶种植池、遮阴种植区、竹子垂直绿化区等,既延续了工业场地的历史记忆,又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景观体验系统。既保留所有坚硬的记忆,也让柔软在此生长。这些绿色的笔触,坚硬与柔软,在每一寸空间里,完成动人的共生。
在设计与空间营造中,红旗坊·文旅产业园以“人本理念”为核心,巧妙融合闽南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出兼具功能性、文化性与亲和力的公共空间。如坐凳、墙面、铺装大量使用闽南特色红砖,通过拼花、镂空等传统工艺体现细节。
红旗坊·文旅产业园的“亲人”本质,将“地方性”“人性化”“时间性”三者叠加,红砖、混凝土、钢板等现代材质与老建筑砖墙并置,成为了工业遗产活化与闽南文化的共生实践。
从国营老厂到文旅新地标红旗瓷厂的蜕变不仅是建筑的更新,更是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个“五一”假期,一起看老厂房里的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