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德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德化的白瓷宛如“落入凡尘的白羽”,而红旗瓷厂是德化陶瓷的一面镜子,记载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如今,红旗瓷厂迎来了新生。
这个“五一”假期,瓷都文化新地标——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一期),将迎来试营业。园区保留了红旗瓷厂的主体建筑,并连同烟囱、燃料储存设备等,形成陶瓷工业建筑及景观的改造基础,打造多元合一的德化白瓷文旅综合体。
作为老瓷厂改造项目,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在保留工业遗存的同时,实现“建筑再生+景观渗透+绿脉延续”的协同发展,平衡历史风貌与生态环境,构建了一个工业文化与自然共生的文旅空间。
在园区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四座高耸的红砖烟囱。
砖缝里积攒着风、雨水和尘埃,被藤蔓紧紧缠住的烟囱,绿意盎然,郁郁葱葱。一旁的桂花树,历经春秋,却依旧生机勃勃,枝叶间花香弥漫四周。工业的坚硬与植物的柔软,在此刻达成某种默契的共存。
当工业遗存变身陶瓷文创园区,钢筋水泥间最动人的风景,是那些存留下来的绿色植被和背后的故事。
在亨鲤堂旁的幽幽竹丛深处,隐匿着一株洁白的茶花。当年亨鲤堂的主人在搬迁之际,内心充满矛盾与不舍,经过反复思量,最终决定让这株白茶花留在原处,继续陪伴着这片土地。岁月的长河奔涌向前,这株白茶花始终坚守在这里,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
傲然挺立的雪松,依然保持着青翠的本色。
等到了秋天,舒展的树冠,能为水泥地面投下一片完整的阴凉。
红旗瓷厂在泉州的工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老树上的“皱纹”,和园区一样,正以旧时光为养料,生长出新的可能。
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的提升改造,打破建筑与景观的界限,用“绿脉”重新缝合空间——不是简单种树,而是让植物成为建筑的“共生伙伴”。
通过屋面绿化、带状绿化、点状绿化、景观小品等方式增加绿色空间,加大植绿补绿的力度,以“绿”为底,借“瓷”作文。
落羽杉以优雅的姿态排列,树干笔直如铅笔素描的线条,羽状叶片在春夏是清新的翠绿,入秋则渐变为锈红,最终如它的名字一般,轻轻“落羽”,给园区带来浪漫的氛围感。
水杉看似纤细,却藏着亿万年进化的智慧。它们的针叶柔软如羽毛,枝条呈规则的塔形伸展向上。在雨后,树皮会渗出淡淡的清香。
这些新增的绿植,是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里生态修复与历史文脉共生的实践。
在德化红旗坊·文旅产业园每一棵老树都是活着的工业档案,每一株新苗都是写给未来的信。以瓷为魂,以绿为脉,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