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王晓峰:福建“非遗+文旅”的“六维策略”可借鉴可复制-新华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分享了福建在“非遗+文旅”融合中的路径与经验。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王晓峰:福建“非遗+文旅”的“六维策略”可借鉴可复制

2025-04-19 21:30:32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论坛现场。新华网 刘丰 摄

  新华网福州4月19日电(刘丰)“福建成功探索出一条依托‘山海资源+多元文化+活态传承’来激发文旅新动能的道路,为全国‘非遗+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在19日举行的2025年福建文旅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分享了福建在“非遗+文旅”融合中的路径与经验。

  王晓峰认为,通过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能满足游客多样化、沉浸式的文化需求,也为文旅产业创新带来强劲动能。近年来,福建省在“非遗+文旅”领域所展现的活力和成果尤为突出,“我把其归纳为‘六维策略’,这也是全国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一是基因精准匹配,突出核心标识度。王晓峰说,福建在引入非遗项目时,注重与当地生态、产业和文化资源相匹配。例如,将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北苑贡茶、政和白茶、建盏烧制等非遗项目融入山水景区或城市街区,形成“文化+生态”与“技艺+旅游”的多元融合模式。

  二是场景活态融入,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借助历史街区、原生态村落等空间载体,让漆艺、畲族文化、渔家风情等通过非遗市集、现场演绎等方式“走近”游客,在互动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三是强化文化叙事,提高传播层次与厚度。福建通过完整梳理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故事链。例如,鼓浪屿用“音乐非遗故事”串联南音与钢琴博物馆,武夷山则从“茶与礼”入手,赋予制茶与品茶更多人文内涵。

  四是优化分层体验,满足多元客群需求。设计区分“观光—研学—专业探索”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以茶文化为例,初级游客可体验采茶、炒茶等简单流程,深度爱好者则能选择“专业茶艺研修”套餐,让每位游客都能找到匹配自身兴趣的体验方式。

  五是培育节庆IP,放大区域品牌效应。依托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和新媒体传播,打造“一地一品”的非遗文旅品牌。如“非遗中国年·就在泉州过”“武夷山茶文化节”等,都为当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客流,带动了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升级。

  六是深化主客共建,厚植传承与创新合力。鼓励游客、当地居民和传承人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与推广,使“守护者”与“体验者”形成有机互动。如在南平延平区的贡茶工坊,游客可与制茶师傅一起学习制茶技艺;在龙岩培田古村落,族谱修缮和古建维护也吸纳更多社会力量。

  展望未来,王晓峰认为,福建在“非遗+文旅”方面的下一个发力点,可以集中在技术赋能场景、延伸海丝文化叙事、深化闽台融合、生态与文化并重等维度,“让‘福’文化从历史符号升华为时代IP,是福建文旅走向世界的底气”。

[责任编辑:连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