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八闽大地,拥有众多美食。有别于他处,福建美食山海兼备,山的文化厚重,海的包容鲜明,烟火人间味浓,闽地菜肴飘香。
建瓯,古建州治所地,福建之名取自福州、建州两地的首字。作为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建瓯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闻名遐迩。这里的美食融合南甜北辣的传统口味,形成独具特色的香、酸、甜、辣兼备的基调,品类达500多种,被誉为“闽北食府”。
下面,我们走进建瓯,打卡建瓯美食,品味“建瓯味道”!
豆浆粉——一碗粉,精神足,顺一天
有人说,建瓯人的一天,是从一碗豆浆粉开始的。
“一碗豆浆粉,半日精神足,顺畅一整天。”建瓯的豆浆都是用木桶煮的,烧大灶,香浓可口。将烫好的米粉浸入香浓的豆浆中,按个人喜好加入味精、姜末、葱花、辣椒等调料,再放点当地的红酒,一碗活色生香的早餐能引来众多游客的艳羡。豆浆粉制作工艺讲究,筛选原料、磨粉、榨粉、捞粉、沥干、煮豆浆等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早晨来一碗,清爽顺畅一整天。
建瓯光饼——唇齿留香的明代行军干粮
建瓯光饼的“光”字,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光”,字相同,得名也渊源颇深。圆形烤饼,芝麻相敷,中间戳洞,可穿绳成串,方便携带且耐储存。建瓯光饼源自明代戚继光抗倭部队的行军干粮,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及其部队,称其为“光饼”。
建瓯光饼讲究“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饼坯烤熟后,面向炭火的表面向外微凸,呈古铜色,称为“金面”;贴于炉壁的底面脆而不焦,称为“铁底”;表面和底面之间的外圈呈灰白色,称为“银边”;内层则松软如海绵,称为“棉花心”。2017年,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纳底——晶莹剔透、口感爽滑的“珍珠”
纳底晶莹剔透,形似珍珠,食之口感爽滑。纳底在建瓯几乎家家能做,既是家常菜,又是宴客之肴。做法是取猪前腿肉与少许虾肉剁细,裹地瓜粉捏成“珍珠小丸”,接着汆烫锁鲜,再放入冷水激发弹性。热锅油炒纳底,起锅前淋老红酒,加高汤煮沸,再打入蛋花,装碗后撒少许油渣末增香。
纳底菜名的由来流传着两种版本。一说是经常作为饭桌酒席的垫肚菜,故称“纳底”(容纳于席底);另一说与烹制过程和建瓯方言有关。
鸡茸——剁细如“绒”、鲜香滚烫的白玉羹
鸡茸的得名、工艺、吃法都很奇特。菜名因过去主料选用鸡胸最嫩的肉而得名,如今多用猪肉精瘦肉剁细如“绒”。工艺方面,鸡茸以高汤为底,加入焦芋粉勾芡成灰色糊状,再投入鸡茸蛋浆、干贝、肚丝、墨鱼丝等配料后,熬煮至晶莹半透明糊状,宛如白玉羹。吃法上讲究慢勺细品,因其内里滚烫,热气不露不显,很容易让人误会温度不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建瓯变成“心急吃不了热鸡茸”。
美食背后有故事,故事蕴藏美食文化,人们品尝时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建瓯的美食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近年来,建瓯市委、市政府重视品牌建设,全力推动“建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截至目前,“千年建州·建字号”已经授权各类主体147家,包括生产企业107家、“建州味道”品牌店34家、销售企业2家、直播基地2家等。“建州味道”美食品牌授权店已走进福州、厦门、建阳、武夷山等地,授权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在市场上赢得良好信誉。
“建州味道”也屡获大奖。“建州鸡茸”“桂花冰莲”获“全国闽菜烹饪技能竞赛金奖”,“建州朱府家宴”和“建州笋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地标美食名宴”。建瓯市先后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特色小吃美食地标城市”和“美食文化地标城市”。(文/黄维 图片/看见建瓯、今日建瓯、央视频、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