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4月3日电(刘默涵)在党校培训中,如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实践的实效?4月3日,泉州市委党校第102期乡科级干部进修班结业。学习期间,泉州市委党校结合课堂教学安排的一系列市情调研,让44名学员收获满满,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与自信,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3月3日至4月3日培训期间,泉州市委党校根据课程安排,聚焦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系列市情调研,着力在实地调研中研究问题、交流经验、启发工作思路,力求使干部培养更加紧跟变革趋势、贴近工作实际、满足发展需求、作答时代之问。
在泉州市惠安县,学员们通过实地走访矿山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传统产业升级和古城保护活化利用等典型项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惠安路通、满山红采石场,学员们实地察看了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效。该项目针对违规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创新“国企+种植大户+村集体”协作模式,将234亩矿区划分为边坡防护、综合治理、土地复垦三大功能区,完成31.2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并把周边受到一定污染的耕地纳入土地复垦区进行提质改造。通过生态产业化治理,不仅修复了生态环境,还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家门口就业。
在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学员们见证了海洋固废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该项目年处理牡蛎壳12万吨,通过专利技术生产土壤调理剂,破解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污染难题,实现“变废为宝”。企业负责人介绍,项目每年可改良土壤72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5%,形成“牡蛎养殖—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的新模式,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走进“世界石雕之都”核心区,学员们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园区通过“雕艺+文旅+商贸”模式,打造680亩文化创意综合体。园区内“无处不雕艺”,国内外知名大师雕塑作品林立、造型独特、创意无限,精湛的传统雕刻技艺,加上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文创园已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学员们了解了传统产业通过“文化赋能+业态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在获评“中国最美海岸”的崇武半岛,学员们考察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工程项目。这里通过“修旧如旧”保护古城肌理,实施管网改造、业态升级等工程,打造“非遗+研学+滨海度假”新业态。同步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构建起“生态防护+景观提升+文化展示”的立体生态体系,实现历史与生态的双向奔赴。
调研中,学员们围绕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等主题边看边议。大家认为,惠安案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产业化思维、固废利用中的循环经济模式、古城保护活化利用中的文化赋能路径,为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学员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积极探索“生态+”“文旅+”等发展模式,为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