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秀我中国·福建文物地标|福州华林寺:殿小气魄大-新华网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秀我中国·福建文物地标|福州华林寺:殿小气魄大

2025-03-27 17:07:42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福建的省会福州市

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

无论城市面貌如何变迁

留存下的处处古建筑

始终勾勒着人文肌理

庚续着文脉精髓

“三山两塔一条街”

作为福州古城区的经典布局

至今风貌犹存

背倚屏山的华林寺

坐镇于古城中轴线的北段

自唐末宋初直至今日

成为了闽都千年沧桑的见证者

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公元964年

郡守为祈一方安宁

兴建“越山吉祥禅院”

明正统九年(1444年)

禅院被赐额“华林寺”

这个名称,连同它的大殿

穿越朝代更迭

始终留存在城中熙攘烟火之地

诗文史籍中

尚能窥见华林寺的旧颜色

《三山志》记载寺内多处景观物

林则徐的《重修越山华林禅寺碑记》

也曾提及寺内建筑布局

字句间依稀得见当年盛况

彼时该是木鱼声声、晨钟暮鼓吧

穿越千余年的家国历史

华林寺作为古建的价值

1953年被发现

因缺乏断代的技术条件

华林寺暂被列为省级文保

1979年

梁思成的弟子莫宗江

赴厦门考察,途径福州

想到华林寺看一看

谁料足足看了3天

他指出华林寺大殿是全国现存

罕有的古建精品

1980年,经取样测定

华林寺大殿被确认为千年前的遗物

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闹市里的这一方千年古殿

仿佛时空里洞开的一扇窗

让人得以回望大国建筑的传承

它虽断代为北宋

实际则延续了唐末五代的建筑技术

而在承袭中原地区建筑风格的同时

细节诸如两头卷杂的梭柱、

圆形断面的月梁、云形驼峰、

罗汉枋和撩檐枋上镌刻团窠等

又展现了闽越古风之美

可以说,华林寺的建筑风格

直观反映了

中原与闽越的文化交融

公元前202年

闽越国的首都冶城就在现今福州

从晋朝“八姓入闽”

到晚唐“三王开闽”

福州城的发展繁荣

与中原移民潮的长期推动密不可分

现今尚存的华林寺大殿

整体形制大气简约

屋顶为单檐九脊顶

殿内18根殿柱以上

全部采用斗栱支撑

用材硕大

大殿足材高度达45厘米

是全国单个斗拱足材高度最大的建筑

大殿平面近方形

面阔三间,进深四间

通面阔15.84米,通进深14.70米

台明面积495.6平方米

大殿采用抬梁式构架

内柱高过檐柱2.62米

以容纳高大的内槽佛像

殿堂内部使用典型的减柱法

让内部空间看起来更宽敞

大殿组件都使用了榫卯连接

在承受巨大外力冲击时

榫卯结构就像弹簧一样

能消减地震传导来的能量

降低房屋荷载

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

 

目前,在中国境内

年代早于华林寺的木结构建筑

不超过10座

且全部位于气候干燥的北方地区

这也证明了华林寺无可比拟的古建价值

此外,它还对日本镰仓时代

“大佛样”建筑风格

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随着历史的变迁

山门外早已天翻地覆

华林寺大殿则“修旧如旧”

一如它本真的容颜

仿佛一位安然的老叟

日夜坐看院外的车水马龙

守着庭中落叶、檐上飞鸟

或许,漫步殿间的游客

能听懂他的静默

听见于无声中道尽的闽都千年

 

 

  统筹:敖春磊

  策划:程立葳

  顾问:傅柒生

  编导:陈醉

  拍摄:林其泱、卓林城

  制作:黄雨瑄、林晶

  福建省文物局 新华网福建频道 联合出品

  鸣谢:福建省委网信办

 

[责任编辑:连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