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红砖古厝、飞檐翘角,处处透露着岁月沉淀的痕迹。正音书院位于古城中心、泉州府文庙西南角,原是为士子矫正乡音学习官话而设立的书院,如今回响起闽南方言,演变为集闽南非遗演艺、传统文化研学、大众阅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城市文化空间。这里回荡着古朴悠扬的南音雅乐、妙语连珠的泉州讲古、独特动人的木偶戏腔……
聆音察理
所谓“正音”,意为矫正语音。我国幅员辽阔,在大山大河纵横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言。八闽大地文脉兴盛、名儒辈出,但“十里不同音”,所说方言复杂难懂,与官话“雅言正语”相去甚远。
图为泉州正音书院。泉州文旅集团供图
在交通方式和信息传递渠道较为单一的时期,口音可能导致“为官难传旨意、为民不解圣训”,阻碍了沟通交流。雍正皇帝意识到语音隔阂问题:“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使吏胥从中代为传述,于是添饰假借,百弊丛生,而事理之贻误者多矣。”
《泉州文库》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介绍,清雍正六年(1728年),官话运动兴起,朝廷在福建和广东地区设立正音书院,意在推广通用的语言标准,促进不同地区人们相互理解与协作。二省乡试举子须用官话,不许用方言,不会说官话的童子不能考秀才。高峰时泉州城内曾有4所正音书院,分布于泉州百源庵、承天寺、奉圣铺和铁炉铺。它们见证了泉州的繁荣与变迁,后在岁月流转中逐渐停办,消失于历史长河。
2018年起,泉州陆续复兴复建中心城区及周边11家书院,复建投用的第一所古书院就是正音书院。
正音书院2020年5月30日正式揭牌开业,新址位于府文庙惠风堂,周围古建筑林立,文化氛围浓郁。泉州将重建后的正音书院打造为“文化会客厅”,邀请闽南语说书专家到书院,以“泉州讲古”的口头文学形式讲述闽南文化。
“语言凝结着人类文明,方言则承载着各地的历史记忆与风土人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活化石。当代方言愈显珍贵,可彰显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泉州文旅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丽娟说,正音书院内还有一台闽南语自助学习机,游客可以点击屏幕跟读闽南语。
重现光彩
正音书院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泉州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
远远望去,书院屋脊弯曲,两端向上翘起。走近看,外墙采用红砖、白石等材料,梁枋、斗拱、门窗等部位装饰有精美的雕刻。书院占地600多平方米,主厅摆放着十几张仿古桌椅,厅上方悬挂“聆音察理”匾额。主厅两侧是两排护厝,其中西侧被开发为读书走廊。阳光明媚,不少青少年在此静心阅读,书香弥漫。
步入书院,左侧是与新华书店共同打造的立体图书馆和新型文学空间。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门类。绘本区、学术著作区、休息区……每个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正音书院还是泉州市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常态化开展“听、说、读、写”系列活动和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参加写作比赛、朗诵、文学讲座等各类活动。
在书院外围一圈沿街店面,书院运营方设计了“古城新视野”公共文化空间,展示南音乐器、梨园戏画作、木偶头雕刻作品。空间还有互动体验设计,提供一套6个可供游客盖章的套印。
图为正音书院“古城新视野”公共文化空间。泉州文旅集团供图
漫游过程中,游客可能会惊喜地发现,正音书院正在举行演出,二胡独奏、南音演出、泉州讲古、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戏等轮番上演。作为古城中增设的公益观演场所之一,正音书院常态化开展演出活动,每周7场、节假日每天2场,每场演出在1小时左右。截至2024年10月,累计推出264场次活动,吸引观众1.6万人次;预计全年可开展约380场次演出活动,服务超过3.5万人次。
非遗传韵
在正音书院举办的各类演出中,人气最旺的要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表演。提线木偶戏《小沙弥下山》、南音《直入花园》等观众众多。多位观众表示,在书院找到了精神磁场,可以低成本感受当地传统文化。
2024年2月7日起,书院向公众开放微信H5平台预约功能,主要为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泉州讲古、布袋木偶、五祖拳等当地非遗演艺项目。陈丽娟说,过年举办的首期非遗展演,线上预约平台开放1分钟内,7场演出名额便被抢光。
正音书院所在的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世界遗产城市福建泉州的22个代表性遗产要素之一。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所主任何振良介绍,文庙及学宫庙学合一,曾是儒家祭祀场所,也是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
“书院与官学相辅相成,弥补了府学的不足,带来了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创新了教育方式。”何振良说,正音书院在府文庙复建,依托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和发展了泉州传统教育文化,将泉州文脉融入日常生活。
正音书院负责人介绍,未来正音书院将开展文化会客厅改造及运营提升(二期)工作,继续开展公益演出,同时计划开发闽南语课程。书院还将不断更新展演曲目(种类),引入多项非遗体验活动,提升观众满意度。(半月谈记者 庞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