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是事关群众生活的大事,而农贸市场则是百姓“菜篮子”的最重要承载。今年两会期间,加强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共有25个。其中,蕉城18个,摊位约2700个,经营面积约2.84万平方米,日客流量约8至9万人,年交易额约8至10亿元;东侨7个,在营业的5个(原润成农贸市场和华侨农贸市场合并、南北农贸市场转租中),摊位352个,经营面积达6420平方米,日客流量约1至2万人,年交易额不到2亿元。
结合数据可看到,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数量不足。根据《宁德市主城区商业网点布局专项规划(2021-2025)》,到2025年,中心城区规划38个农贸市场(标准新建9个,提升改造25个,维护完善4个),其中,东侨11个。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目前已完成建设7个,已投入运营5个,还不到规划的一半,数量明显不足。“特别是环东湖片区、火车站、市医院周边农贸市场缺位严重。而漳湾、七都、八都、飞鸾等乡镇,承担着时代新能源、上汽基地等大型企业部分员工在租住地的消费,农贸市场的缺失造成居民生活不便。”市政协委员郑健说。
除了建设存在短板,在管理上也存在市场管理水平低、购物环境差等问题。市人大代表张兴敏说:“农贸市场一般采用招投标确定经营商,且缺乏统一管理标准和考核机制,经营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对设施设备改造、环境卫生、安全质量等缺乏统筹考虑,导致群众购物体验感不佳。”
采访中,不少群众反映一些农贸市场存在“脏乱差”现象,农贸市场周围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现象屡见不鲜,且停车位配套不足,造成出入通道行人与车辆拥堵。有些市场设置在居民小区楼下,小区业主认为噪声和光污染扰乱居民正常休息,易引发市场经营商与物业、居民之间的纠纷。
如何做好农贸市场建设?郑健提到:“一方面,要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根据规划并结合中心城区人口增长趋势等实际,特别是环东湖片区农贸市场缺位的情况,精准研判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布局的数量、方位,按照居民消费需求轻重缓急的原则,制定每年农贸市场建设维护清单,探索利用下凡村等存量新村建设用地,开发建设农贸市场。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农贸市场转型,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对拟申请新建农贸市场的设计方案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进行多维度审核,推动农贸市场向多功能复合型市场转变。”
如何提升管理水平?郑健表示,“市场外部整治由城市管理局牵头,重点整治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等问题,解决农贸市场对附近居民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内部整治由市场监管局牵头,商务、消防、物价、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各司其职,重点整治食品安全、经营安全等问题。同时,抓好市场经营商和入驻商户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张兴敏也建议:“要规范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各农贸市场经营商考核标准,不定期开展考核,考核结果和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等财政性补助挂钩。”
就提高农贸市场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给出建议:在每个市场摊位设置电子LED屏,展示商家的摊位编号、类别、营业执照信息,让价格更透明,支付更便捷;推行食品安全快检室,实行食品来源追溯制度,探索在进口处设置货源追溯登记系统,入场各类农产品须提供产地证明和检验检测合格证明,通过抓拍上传货源追溯系统后才可入场,为农产品溯源提供依据,让“菜篮子”拎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记者 张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