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综合实验区锚定“一岛两窗三区”美好战略蓝图,砥砺奋进,书写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理新篇章。
民生保障有温度
平潭综合实验区不断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救助格局,有效落实“单人保”、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对象向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扩展。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主动发现机制,将近8300名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城乡低保标准较2019年分别增长33%、16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织密织牢“大救助”保障网络。建立困境儿童精准保障、多元救助、多维服务关爱机制,将251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服务保障范围,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19年分别增长48%、99%。打造“岚岛童馨”“公益学堂”儿童关爱品牌。培养留守儿童担任南岛语族考古基地“讲解员”“文化使者”,实践案例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特色微创新类优秀案例。深入实施“福蕾行动计划”等儿童关爱项目,惠及困境和留守儿童6000余人次。着力打造“1+N”多维度救助模式,创新建立“互联网+”等救助寻亲机制,5年来共成功寻亲42名。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实施“福康工程”“精康融合行动”助残项目,提供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约600人次。
社会服务有品质
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印发《平潭综合实验区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制度,完善养老服务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累计建成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33个,养老床位达3217张,较2019年床位增长110%以上。积极探索“社区+养老”“物业+养老”“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连续7年实施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累计提供各类线下助老服务约9万单,3年来实施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1户。打造多病共防共管、慢病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依托平潭智慧医养平台,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平安通”服务试点,建立“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云守护”模型与12580福龄热线相结合,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一键式”应答服务。
平潭综合实验区童心颐养中心内,老年人们跳操、下棋、看电视,享受悠闲时光。
加快补齐殡葬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广壁葬、花葬、草坪葬、格位存放等生态葬法,印发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让“逝有所安”有选择、有保障。
区划地名规范优化。实施“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地名信息1650条,命名乡村道路180个,安装门楼牌15878个,备案公告地名5个。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将界线的勘定、联检与平安建设有机融合,助力和谐发展。
社会治理增效能
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全面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依法优化村(居)委会班子队伍结构。城乡社区民主议事厅实现全覆盖,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142名,全部村(社区)依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推进1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建设。
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金秋十月 关爱暖重阳”公益慈善活动。
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全区共登记成立社会组织393家,落实社会组织党建与登记、年检(年报)、评估等工作“三同步”。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为会员单位减免会费约70万元。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慈善、志愿活动200余场,累计投入资金达约10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近1.8万人次。
加快社会工作发展。建立1个区级社工站服务指导中心、7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星级社工站点实现全覆盖。开展社区活动超130场,开展社工个案60个,服务覆盖困难群众、老年人、留守困境儿童等5万人。组建社区兴趣队伍40多支,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15支。出台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全区持证社工人数较2019年增长3.6倍。(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