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6月18日电(刘默涵)位于福建省北部的建瓯市,素有“中国笋都竹乡”的美誉。当前,围绕“做强一根竹”发展思路,建瓯正让漫山遍野的竹笋占领“菜篮子”、充盈“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小竹笋长成“绿色金库”
竹农谢登瑞在给自家的竹林施肥。新华网 刘默涵 摄
夏日午后,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连地村村民谢登瑞提着肥料桶、拿着锄头来到了自家竹林,他要赶在雨季来临之前,赶快为竹林施肥。
“竹子吃水,如果合理施肥,长势会更好,来年可以挖出品质上乘的鲜笋。”谢登睿说。
谢登瑞所在的连地村,是建瓯市盛产鲜笋的地区。这里的农民祖辈都种植竹林。
“我们村拥有毛竹林6000多亩。这里位于高山,独特的气候与黄泥土质,使我们村里种植的竹笋不仅肉质鲜嫩、通体洁白,还能生吃不麻口。”连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名健说,连地白笋品质独树一帜,不愁销路。
“今年我们的春笋在网上卖出了近20元/公斤的好价格,冬笋的售卖价为14.5元/公斤。”张名健说,这几年村里出产的竹笋收购价也逐年上涨,为种植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连地白笋声名在外,不仅远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还入选了全国第七批一村一品产品示范名单。”建瓯市房道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林相春说,如今连地村每年举办的挖笋大赛都会吸引周边地区的百姓踊跃参加,今年还诞生了“笋霸王”。
建瓯竹笋品质上乘,是当地知名农产品。新华网 刘默涵 摄
建瓯竹笋的口碑由来已久。据《建瓯市志》记载,清朝时期,建瓯就有高阳笋、衡装笋、闽笋等多个品种。截至目前,建瓯共有冬笋、春笋、水煮笋、笋干、竹筒饭、竹筒酒等40多种著名笋食品。
繁多的笋竹种类为打造“建瓯竹笋”品牌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基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建瓯就确定了‘科技兴竹’‘兴竹强市’思路。近几年,我们更是提出‘做强一根竹’的战略规划,成立专班并出台了《金融支持‘笋竹产业’统筹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产业高速发展。”建瓯市林业局竹业股负责人李成伟说,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培育,建瓯全市现有竹林种类67种,形成半高山、高山区以毛竹林培育为主,平原山区以雷竹等小径竹开发为主的竹林资源培育格局。
数据带来的感受更为直观。
建瓯现有竹林面积163.5万亩,毛竹立竹数2.4亿株,年产竹材5691万根。在建瓯218个行政村中,毛竹林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有176个。2023年,建瓯生产鲜笋37.6万吨。其中冬笋3.6万吨、雷竹笋1.6万吨、春笋34万吨,产销量均为全国第一,笋产业成长为百姓致富的“绿色金库”。
截至目前,建瓯竹林亩均产值达1763元,竹农人均年销售笋竹收入944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8.3%。
全链条做强“中国笋都”
建瓯天添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一角。新华网 刘默涵 摄
笋竹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家庭餐桌。依托资源、地理、交易优势,建瓯提出了围绕“主攻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一根竹”全链开发,把竹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造福一座城。
每到冬笋上市时节,建瓯市春天笋竹批发市场和海绿农产品交易中心商贩云集,迎来一年最热闹的时候。
坐拥全国丰富的笋竹产业资源,建瓯市在产业链条上持续发力,现如今从事笋产品流通人数就达1万多人,交易新鲜冬笋达8.5万吨,笋干1万多吨,年交易额24.1亿元。
近年来,随着竹笋保鲜、竹笋食品加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建瓯市不断主动开辟笋产业新赛道,培育出一批重点龙头食品企业,持续做大产业规模,念好“山字经”。
工作人员在车间里包装手剥笋。新华网 刘默涵 摄
走进位于建瓯市南雅镇的天添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一阵笋香扑鼻而来。车间里,一颗鲜笋历经挑选、称重、冲洗、杀菌、蒸煮等多道工序,被加工成一包包方便食用的袋装产品,等候摆上货架。
“依托建瓯笋竹产业的‘一产’优势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我们迎来了企业高速发展期,2023年公司产值近5亿元。”建瓯市天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波说。
“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国内市场对即食竹笋产品的需求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市场前景很大。”黄勇波说,截至目前,公司国内市场份额占比已攀升到了全年营收的40%。
截至2023年底,建瓯市拥有笋食品加工企业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0家。
随着预制菜市场产业需求不断升温,建瓯紧抓产业热点,着力打造中国笋食品产业园区。
今年3月25日,联华七贡食品有限公司在建瓯建设的联华七贡农产品综合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项目总投资达5.56亿元。
“我们将力争把企业打造成中国高端竹笋深加工品牌。”联华七贡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智锐说。
竹林葱郁千嶂翠,树海苍茫万顷涛。根据规划,建瓯市未来将持续完善创新,采取针对性、前瞻性措施,加大“竹文化、竹产业、竹科技”强链工作,将小竹子做成大产业,擦亮“中国笋竹之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