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厦门思明区:非遗进课程 用兴趣种下传承的种子-新华网
“非遗进校园”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厦门思明区:非遗进课程 用兴趣种下传承的种子

2023-10-14 12:42:44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非遗进校园”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你所理解的“非遗进校园”是什么样的?是开展非遗主题活动,还是组织非遗兴趣小组?是偶尔体验满足好奇心,还是系统化地学习感受非遗的深层魅力?

  在厦门市思明区,闽南特色非遗传承教育正跳出“小范围、碎片化”的教学形式,系统性地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加完整、更加体系化地学习非遗知识、非遗技能,感受非遗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在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和审美取向中种下一颗非遗传承的种子。

  “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仔揭锄头要掘芋。”10月10日,在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三年(6)班的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闽南童谣。“闽南童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思明第二实验小学将闽南童谣列入三、四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固定一节课,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教研与授课。

  “学生反响不错,对学闽南语也很感兴趣。通过读闽南童谣、学习家庭常用语、玩闽南古早游戏,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说闽南语,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闽南文化。”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邢艳萍说。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则开设了“厦门珠绣”特色校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指导学生动手实操。课堂中,五年级的黄煜宸拿着细细的针,学着老师的样子,从盘子里穿了几颗珠子,斜着从布上穿过,手法十分娴熟。

  黄煜宸表示已经学习珠绣一年多了,他很喜欢这种动手实践。“它能培养我的专注力与耐心。这是我们的传统技艺,应该要学习和传承。”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林友深认为,这种特色校本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补充,有助于延伸学生的知识链,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能力。

  目前,思明区已有42所中小学开设了非遗类课程,覆盖率达到64.6%,课程的内容涵盖厦门珠绣、闽南童谣、南音、歌仔戏等极具闽南特色的非遗项目。与课程相配套的,还有71个非遗类社团。通过课程与社团活动的衔接,非遗普及教学与兴趣专长培养形成结构互补,为非遗传承人才的成长创造肥沃的土壤。

  “非遗进课程,让孩子们在了解传统非遗文化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去感受工匠精神,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式。”思明区教育局德育科德育专干刘映辰说。(陈丹 林晨)

[责任编辑:蒋丽敏]